2018-08-10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7):立志研究228


台灣第一本專章討論228事件的學術論文專書,《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1986年出版。圖片提供:李筱峰
Aries | 贊修
2018-08-10


【平凡人.非常事系列】
專訪平凡的小人物,背後的大故事。他們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經意挖掘身世、史料的歷程,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是教科書以外的真實世界,也是人民產生台灣意識的縮影。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故事,拼湊串連成台灣史。
我們善盡媒體責任,報導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深化台灣歷史、文化。

【受訪者】
李筱峰教授,1952年生,台南麻豆人。台灣歷史學家,專長研究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擅長以心理學分析、評論政治人物。著有許多台灣史代表性書籍。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李筱峰,如何180度轉變而覺醒?為何好奇去翻閱舊報紙?又發現什麼不為人知的家族事?對台灣歷史有什麼貢獻?
「平凡人.非常事」的「李筱峰專題」,將連載於此。

立志研究228
談到李筱峰與228的機緣,時序要拉回在《八十年代》工作,被警總逼得走頭無路,回鍋當研究生的時代。

李筱峰從小喜歡打抱不平,在他記憶中,父親、阿嬤時常說「囝仔人有耳無嘴,亂講話很危險,你都不知道以前228死多少人,很恐怖,不怕死。」長輩經常提到「228」,他就回問「228是什麼」,大人當然不肯繼續說下去,所以他從小心裡有一個懷疑「什麼叫做228?」
「228」數字的概念深藏在心裡,要等到後來才慢慢知道,他在心裡立志:「去讀研究所,一定要以228為研究主題」。1982年,他考取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戒嚴時代,研究228勢必會被警總找麻煩,他開始“轉彎”, 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很多是民意代表,他們在事件後一一罹難,李筱峰得意的說:「我就用民意代表當主題,把228藏進去,題目取為『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

接著他去找張玉法老師(1992年當選中研院院士),表明要寫「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張玉法說「很好」,李筱峰緊接著問「老師,我必須坦白講,這裡面有一章寫228事件。」張玉法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沉著的回答「那有什麼關係,只要遵循學術規範、學術態度,沒有什麼敏感的。」

當時的時代背景,戰後台灣史的研究寥寥無幾,一切以中國為本位,研究與「台灣」有關的議題,白色恐怖年代,很容易被冠上「台獨」的反動帽子,加上尚未解嚴,228仍是禁忌,要怎麼找資料呢?

李筱峰從基本的資料著手,縣誌、鄉誌、回憶錄、舊報紙,他說「舊報紙裡會有一些『反面用詞』,但還是可以參考」。在沒有網路線上查詢、影印又昂貴的年代,他都是將好不容易找到的資料手抄、謄寫,以留存備查。現在網路發達,想查什麼資料隨時手機拿來滑一下就知道,當時是要一一用人工去挖資料、抄錄,很困難也很不簡單。

最重要的,是進行口述訪問,採訪228家屬、受難者、見證者等證人,被訪問的長者,通常會問一句:「少年人,你是活得不耐煩了嗎?」當然,在不太敢講或耳傳的情形下,會出現受訪者說了一堆證言之後,告訴李筱峰「不可以把我的名字寫出來。」大家對228造成的陰影還是很驚恐,不知道今天講完,明天會不會輪到自己被抓走,一去不回。

那怎麼辦,李筱峰山不轉路轉,譬如說不把對方的名字明寫出來,但寫成「前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長女」。其實讀者一看,就知道這位是「阮美姝」。


2014年李筱峰參觀阮美姝在自宅舉辦的「一九四七年消失的新聞界菁英」特展。手上拿著1990年致贈阮美姝老師的著作,當時寫下「謹呈 阮美姝女士,並向 阮朝日老前輩致最深的敬意與永遠的追思!晚李筱峰敬上 1990.2.23」。攝:陳孟絹 
阮美姝是台灣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的長女,她新婚後首次返回娘家,父親在她面前被便衣人員以「報社有事」為由帶走、消失,成為她永難抹滅的遺憾,於是化悲奮為動力,踏尋228資料。阮美姝已於2016年底於睡夢山辭世。

差點被查禁的228著作
結果,在困難重重加上嚴謹的學術架構下完成的碩士論文,高分通過。之後他交給自立晚報,於1986年出版,大大暢銷,大約一個月後又再版,出版社打出的廣告詞是「台灣第一本專章討論228事件的學術論文專書」。不久警備總部也發現此事,準備開會討論查禁事宜。

記者透露開會內容給李筱峰說:
太好笑了,他們開會說這本書太敏感,要查禁;但是另一個人起來講話,我們查禁很麻煩,這本書是他的碩士論文,經教育部審核通過,教育部給他碩士學位。如果警總給他一個查禁公文,等於是打教育部一個耳光,這樣很麻煩。
那時候的警備總部司令為陳守山(任期1981-1989),首位台籍(半山)上將總司令[1];而教育部長是李煥(任期1984-1987)[2]。在警總不想打臉教育部的情況之下,這件「查禁228書」風波,不了了之。

李筱峰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收集到許多材料,其中一部份,寫成碩士論文,之後又從碩論再增加素材,另外寫成《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於1990年出版。驚奇的是,一向守舊的《中國時報》開卷版,在該年底公布的「年度十大好書」獎竟然有《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書籍。沒有投票給該書的評審委員之一的呂正惠,甚至公開為文坦白承認,他本想投《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票,但因考慮該書作者李筱峰主張台灣獨立,所以作罷。[3]
把時空回溯到當時,會發現真的很不簡單,趁著微光照到「228禁忌」的角落,李筱峰再次挑戰統治者的敏感神經,平反,公開不可說的真實故事。

白色恐怖受難者劉耀廷(省工委台北市工人工委會大安印刷廠支部案)遺留的女眷長期處於白色恐怖陰影下,凡事小心、敏感,只因白色恐怖「無所不在,無可消失;它從來不曾『過去』,從不只是『過去』的事。恐懼像一片淤塞的傷口,在時間的長河裡不言不語,持續發炎潰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4]

劉耀廷的女兒劉美蜺,年過花甲的她,多年後重啟母親施月霞與父親在獄中通訊的信件,經由這段過程,重新認識父親、白色恐怖、政治,對她而言「平反就是說出父親與母親的故事,讓歷史的光束,照亮那『曾經不可說』的幽冥晦暗。」[5]

受難者家屬在經年累月有形與無形的壓力下,性格逐漸脆弱、內斂,如何讓他們願意在創傷的重擔下,信任、願意說出壓抑已久的家族密祕為世人所知,可見其中的困難。


左為1990年出版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右為2015年出版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2015年增訂版》,時隔25年。圖片提供:李筱峰

伴隨著1990年而來的關鍵10年,台灣民主化、政黨輪替,陸續史料解密出土,25年後,這本書再增補材料於2015年出版增訂版,主因是: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書於一九九○年初出版時,史料不周全,內容極粗糙,敘述不完整,乃勢所必然。……初版至今,已經二十四年了,二十四年來,台灣經過民主化,許多資料逐漸開放,許多耆老、受難家屬也比較敢接受訪問,而相關的口述歷史、回憶錄、研究報告也紛紛出籠。相對之下,我原來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書顯得何等簡略而無物,因此決定改寫再版。[6]
享有今天自由空氣的我們,對當初願意踏出第一步,在困難重重的環境背景下,直踩獨裁者禁忌「嘸驚死」的受訪者們與採訪者們,心中應存著一份誠摰的感謝。


台灣228的兩位研究權威,歷史學者張炎憲(左)、李筱峰(右),他們於2013年7月在「夏季學校第16回」上課教室的一隅。攝:陳孟絹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陳守山,https://zh.wikipedia.org/wiki/陳守山(2018/7/11點閱)。
[2]教育部/歷任教育首長/李煥,http://history.moe.gov.tw/minister.asp?id=79(2018/7/11點閱)。
[3]李筱峰在〈新版序〉寫到:很意外的,一向保守的《中國時報》,其「開卷版」,竟然頒給該書「(一九九○)年度十大好書」獎。沒有投票給該書的評審委員之一的呂正惠老師,甚至坦白承認,他本想投《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票,但因考慮該書作者李筱峰主張台灣獨立,所以作罷。李筱峰、陳孟絹,《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2015年增訂版》(台北市:玉山社,2015),頁2-4。
[4]胡淑雯,〈劉耀廷後記/愛與意志〉,收錄於胡淑雯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新北市,衛城、遠足文化,2015),頁163。
[5]胡淑雯,〈劉耀廷女兒〉,收錄於胡淑雯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新北市,衛城、遠足文化,2015),頁146。
[6]李筱峰、陳孟絹,《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2015年增訂版》(台北市:玉山社,2015),頁2-4。
 (未完待續,本文原載2018/8/10《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