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起,剖腹一刀六千幾;
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
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
娶不起,沒房沒車誰嫁你?
養不起,父母下崗兒下地;
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
活不起,一月辛勞一千幾;
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
總結八個大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中國的順口溜反映的正是人民實質感受,社會現況。 阿九政府現在急欲靠攏的就是面臨全面通膨,社會動盪的中國。 如此孤注一擲的結果,不但無法替阿九朝思暮想的祖國解決難提,還把台灣陪葬。國運怎一個「衰」字了得!
生活必需品價格飆升
今年四月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8.0%,遠高於預定的4.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了21%。然而百姓的收入卻沒有相應的提高,不少人形容說:「工資長漲得像眉毛一樣慢,物價漲得像鬍子一樣快」,老百姓的生活是「美國的物價,非洲的工資」。
二零零八年四月七日,上海某糧庫工人在裝載糧食上車。糧食的不斷漲價促使人們購買和儲存更多糧食以抵禦糧價的上漲。
大陸物價比台灣美國還貴很多
山東濟南的鄭先生有個網友在台灣,他倆算了一筆賬,「濟南的豆腐一公斤3.6元人民幣,台灣超市裏三盒豆腐17台幣,跟大陸差不太多。(4台幣折合1元人民幣)。十個雞蛋一盒一般28台幣,五公斤花生油129台幣,橄欖油156台幣,而濟南類似的花生油賣到了110元人民幣,比台灣的貴了近四倍,而台灣人平均收入是大陸人的十多倍,收入與油價兩相比較來看,大陸菜油比台灣貴了近四十倍,太可怕了!」
也有網友質疑說:「中央一臺說大陸物價上漲6.6%,群眾一致表示『對生活影響不大』;而中央四臺說台灣物價增長4.5%,民眾大叫『活不了了』,到底那邊百姓生活更苦呢?不言而喻,中央臺在說謊嘛!」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分析說,目前大陸人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僅12%,世界平均值是40~50%,所以中國人的工資應該翻四到五倍才合理。
第四次通貨膨脹的來臨?
通貨膨脹(簡稱通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即「貨幣總量」相對「物品總量」不斷增大的現象。通貨膨脹與國內貨幣發行量、經濟發展速度、投資增長速度、財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長等經濟指標關係密切。
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大的通脹,並由此引發大的社會動盪。第一次通脹(一九七九至一九八零)發生時,全國市場貨幣流通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長63.3%,大大超過同期工農業生產總值增長16.6%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37.3%的幅度,從而導致商品價上漲率達到6%,經濟危機處於臨界點。
第二次通脹(一九八六至一九八八)據有關方面統計,一九八八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一九四九年以來上漲的最高記錄,達到18.5%。沉重的生活負擔使億萬人走上了街頭,跟隨六四學生高喊口號,要懲治貪官污吏,清理掉危害百姓生活的蛀蟲,然而中共卻血腥鎮壓了民眾的正義呼喚。
第三次通脹(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四)當時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幅每年都達35%以上,直接導致當期或稍後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這三年物價上漲率分別為13.2%、21.7%、14.8%,其中以一九九四年的通貨膨脹率21.7%為最高。
從二零零五年以來,電費、自來水費、燃氣費、公共交通費、房價都在輪番漲價,今春以來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開始快速上漲,新一輪通貨膨脹即將到來。
儘管中國官方竭力否認通貨膨脹的來臨,但一些學術機構已委婉表達了這種擔憂。四月二十五日,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中心發佈了《中國經濟增長報告二零零八》的預判。報告稱,「短期內物價轉向全面通脹壓力加大,有導致經濟下滑過快的風險,因此調控需要把握好力度。考慮到出口下降等因素,未來經濟可能還有通縮壓力。」
撰稿人之一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警告說,目前中國從投資到工業產品,到消費品等多個領域的價格都出現明顯漲幅,短期內物價面臨從結構性通脹向全面通脹轉變的可能。「目前正處於這一轉捩點上。」他說。
東北最大糧庫被偷空
在大陸,米價上漲最快的可能是廣州市。僅今年四月一個月內,糧油市場已先後三次上調米價,其中國產米的漲勢更趕超泰國米。
據分析,中國稻穀連續四年減產,預計今年早稻產量比上年將再減17億斤,僅589億斤,加之口糧需求增大引發各地大量拋售陳糧,供需缺口進一步放大,為新大米上市高開高走再添支撐點。
然而近日《大紀元》曝光的「東北最大糧庫被偷空驚動高層中紀委查帳」,由此引發的對中國庫存糧食數據真實性的擔憂,也許是引起人們搶購糧食的重要原因。據大紀元報導,位於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的中國東北最大國家糧食儲備庫——九零糧庫,從門衛到主任皆偷盜庫存糧並倒賣一空。此案驚動中共高層,四月底中紀委派調查組正在調查,已查出帳面九個億無法對帳。目前相關人員至少六人被抓,此案在當地引起轟動,老百姓議論紛紛。
此前,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曾透露,中共官員為爭取補助捏造糧倉爆滿的報告,而部分地方糧食儲備根本是空的。這意味著北京當局有關糧食儲備規模的說法可能被誇大,中國穩定糧價的能力遭到質疑。
儘管中共官方近日公布了對安徽馬鞍山和滁州四個糧庫的調查報告,稱糧庫不是空置,倉容與存量在賬面基本相符,但民眾普遍懷疑該新聞的準確性。有網民說,出於政治穩定的需要,哪怕查出糧庫是空的也必然會謊稱是滿的,因為這直接關係民眾的心理穩定。再說,袁隆平呼籲調查與媒體報導在先,這些被查糧庫早有應對之策。國有糧食之間互相盜賣、相互借糧補倉的事經常發生,數年前朱鎔基就被糧庫騙過一次,至今人們記憶猶新。
中國糧庫數據騙過兩任總理
那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即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會議報導的當天晚上,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事先經過審查的〈糧食「滿倉」的真相〉。節目稱在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二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前往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鵝嶺鎮糧庫考察時,看到滿倉的糧食,然而這些糧食只是為了應付中央考察,剛從其他糧庫緊急調運來的,而真正的存糧早被管糧庫的人偷偷賣掉了。
時隔十年之後,口稱「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的溫家寶總理好像也被騙了。上個月溫家寶披露說,中國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然而四月二十四日《南方週末》的一篇報導——〈糧惑:雪災中糧庫竟無儲備糧〉,無意中揭示了一個祕密:很多縣市級糧庫根本就沒有存糧,上報數字都是假的。
文章對中國產糧大省的湖南新化縣糧庫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新化縣實際存糧比賬面數據至少少了五千噸。究其根源是縣財政根本沒有花錢把應該購買的五千噸縣級儲備糧買回來,卻虛報庫存,以騙取上級每噸200元的管理轉換費。
今年春節前的雪災讓空糧庫露了餡。幸虧他們及時從中儲糧庫中購買了一批糧食,才使新化縣的百姓沒有餓肚子。「冰雪災害再延長十天,我們就很難應付了,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後怕。」新化糧食系統職工如是說。
據《南方週末》調查,這種欺騙現象在全國很多縣級儲備糧普遍存在。如湖南省婁底市,地處渤海經濟圈的河北保定高碑店市,經濟發達的江蘇省的南通如皋市等。國家糧食局專家組透露說,國務院多次要求糧食產區的縣級儲備必須保證三個月存糧,糧食消費區必須保證六個月的縣級儲備,然而二零零六年糧食協會對全國三百多個縣糧食儲備調查發現,普遍未達到核定的儲備規模。
儘管有人解釋說,「在國家儲備糧總量中,中央儲備糧佔到三分之二左右,而中央儲備糧庫的管理非常嚴格,因此國家儲備糧安全還是有保障的。」但面對全國縣級糧庫的空倉以及九零糧庫被偷空等醜聞,人們還能相信中國仍有1.5億噸存糧嗎?
面對物價的飛漲,貨幣的貶值,房市股市的波動,也許有人問,什麼才是最好的保值辦法呢?俗話說:傾巢之下且有完卵?動盪時局哪有太平地?可能買什麼都不能保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