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

抗暴戰士黃金島烈士(贊勇同修)略歷10-回不去的突圍求援

 Aries | 贊修
2019-07-29


*本文收錄於「228抗暴英雄黃金島烈士(贊勇同修)揭碑追思會」追思手冊(本文使用年齡為實歲。照片未加註者,來源為大地志工。)

突圍欲求援,卻「回不去了」
突圍的2人回到武德殿總部,已是下午4點半,現場物品一片雜亂,主要領導人物,只剩古瑞雲副官還在隊本部。黃圳島說明烏牛欄的激戰,並表示「我離開溪南山上據點時,曾向弟兄們保證,如果能夠突圍,一定會帶援軍來解圍,這個承諾,我必須信守。」[1]


重義氣的他,得到10多位同志的響應,準備好武器要跟他回到烏牛欄戰場的第一線。[2]他根據在海南島作戰的經驗,回程時和去程走不同的路線,避免正面遇到國民黨軍,並準備開闢第二戰場。抵達烏牛欄溪旁的珠仔山小村落,已是黃昏。[3]

民軍繞到村子的後山,觀察對山的據點,國民黨軍未跨過烏牛欄溪橋,可能是怕再度遭到襲擊,可看到敵軍拿著手提電燈在黑暗中閃爍,但看不出原待在山上據點的民軍弟兄狀況如何,是否仍堅守陣地,或已移防他處。[4]

黃圳島等人回到珠仔山,準備食用村長準備的晚餐,聽到「有消息說烏牛欄橋上有兩名突圍的台灣兵遭到機槍射殺」,讓救援民軍心情沉重。天亮時,又傳來消息「國民黨軍已經開進埔里」,黃圳島打扮成農夫,回武德殿本部打探情形。果然看到國民黨軍已佔領武德殿本部,古瑞雲副官和其他弟兄不知去向,大勢已去。[5]

黃圳島回到弟兄駐守的珠仔山村落,說明狀況,這已不是現場的幾個弟兄以寡擊眾可以挽回的局面。他點出烏牛欄之役的意義:

烏牛欄戰役在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激戰竟日,已使國民黨廿一師付出很大的傷亡代價。烏牛欄之役,我們抗暴軍雖敗猶榮,因為它象徵為爭取自由堅持到底的台灣精神,意義不凡。而我們已經為我們的鄉土盡了最大的力量,也對得起台灣的鄉親。[6]

士氣低落的弟兄們此時頭低垂、眼眶泛紅,黃圳島鼓勵他們:

把頭抬起來,鼓起勇氣,……世間最完美的人,便是在生命的逆境中,能含笑以應的強者,一個人能在一切都顯得不利、無望時,不氣餒、不頹喪,這樣才能操勝利之券!……「ガンバル」「加油!」[7]

化整為零逃亡
經在場弟兄的商議,決定離開原本要開闢第二戰場而暫歇的珠仔山村子,並受到村民的幫忙:
我們脫下身上的軍服,換上便衣,把武器埋藏起來,當地村民也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我們再留下去,萬一被國民黨軍發現,難免殃及無辜。村民也很樂意提供衣服和旅費供我們逃亡。

3月17日傍晚,我們十多個人化整為零,在當地人掩護下分組逃命,我留守到最後一刻才離開。[8]
黃圳島跟隨王姓農民,要到魚池鄉偏僻的茶園,半路短暫巧遇古瑞雲副官,討論起撤退埔里的得與失。[9]

躲避魚池期間,國民政府發布消息,要228參與者出面自首,另要民眾舉發可疑人物,知情不報者要受罰。黃圳島為了不連累王姓農民,決定離去,在農民安排下,從日月潭走水路到水里,再到二水。輾轉回到台中阿姨家躲避。[10]

近年來,有心之士如台中新文化協會、蘇瑞鏘教授(台中人)等,積極追尋台中的歷史文化。2018年9月,蘇瑞鏘教授整理出「27部隊英雄榜」,[11]目前查出曾參與27部隊有數百人,可確認名單53人,26人被處死或下獄,14人逃亡海外,[12]資料仍持續挖掘更新中。

參考資料
[1]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27-128。
[2]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28。
[3]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28-130。
[4]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0-131。
[5]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2。
[6]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2。
[7]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2。
[8]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3。
[9]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3。
[10]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頁133-137。
[11] 9/16講座 蘇瑞鏘/二七部隊英雄榜,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ms.c.eJxFkMkNxAAIAztaAebsv7FVOJLnyAYbNJ0DRpwWHvrThyWbQ5dB1cy2esTosbpQmiiCllmMi0nP7zNvx~_mPX~_nyAu3PyxO0n~%3Bj22XAtwzrv25c976cbzz1Y1midt5~%3BUsF9f6z7Ae~%3B~%3B0uX~_Aa~_67PjT3XT4wfnn~%3BRaPH5UnPV57fu1~%3BmH5pXTgk~-.bps.a.486172658524425&type=1(2019/4/28點閱)。

[12]台中市新文化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nca.tcv/photos/a.1008333815871970/2208488549189818/?type=3&theater(2019/4/28點閱)。

(未完待續,撰於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