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8

台灣政治人物在星國無洗錢帳戶

/yehsunnel的心情日記

原來這一切都是編派出來的,新加坡根本沒有警示帳戶機制(見中央社新聞註3),那麼這又是誰編派出來的呢?還說檢察官赴新加坡查帳(註2),還說維吉尼亞大學拒絕陳致中入學,講了一堆原來全是台灣媒體造謠,包括吳景茂等人的海外帳戶,瑞士來函要求調查可疑帳戶,瑞士政府哪有主動權力這麼做?原來是這些泛藍去向瑞士當局檢舉,結果要調查這些帳戶,必需當事人授權,如果當事人不授權,連瑞士司法當局都動不了。

瑞士是民主國家,過去被稱為洗錢大戶,後來加入聯合國後,當然瑞士司法體系、金融體系也還是獨立,不會因而變成聯合國託管吧,那何來瑞士主動寄調查函這種傻話呢,真看不出來台灣媒體腦殘到這種程度,而長期看TVBS、中天、東森、中視的人就更加嚴重了。而新加坡本來就是個管制國家,但他們也愛錢,尤其愛黑錢,新加坡總理家族一家貪,如果照今天台灣媒體和司法的邏輯,他們成立淡馬錫公司做的也是洗錢兼賺錢的工作。新加坡其實這個鼻屎大的國家,有的根本不是高知識水準,他們和中國人一樣奴性,才好受李顯龍、李光耀一家獨裁世襲,而且新加坡根本一點都不廉潔,他們寵絡公務員,形成特權階級,官員的薪資全世界第一呢。因為他們居民的奴性使得執政者得以世世代代當新加坡國王,這在21世紀顯然和普世價值格格不入,今天的新加坡配合泛藍執政者當然說的過去,因為本來就一家親啊,血統相同,獨裁本質也相同有何不可呢?


可是呢,我們媒體製造業就不斷的放出各種追殺陳水扁的消息,目的何在?當然是要台灣人夥同他們迫害陳水扁一家,最好呢就是誅九族。這其實是一種加害者的邏輯,為何?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害怕受迫害者覺醒,而利用受迫害者共同參與迫害,使得受迫害者的道德受到譴責!受迫害者無法申張正義,通常都是和受迫害者的族群,反過來和加害者站在同一邊造成的。而後受迫害者過去也迫害別人,使得就算轉型正義得以申張,這群迫害過他人的原受迫害者,會被加害者以他們也曾共同參與為藉口,而僥倖躲過清算。


2000多年前的耶穌被捕,他的以色列族人反過來出賣他,他的門徒也負賣他,這種受自己族群的反叛,有時也是人性的一部份,加害者本身的罪惡本來就不可饒恕,但受迫害的一群人反過來與虎謀皮更不能饒恕,於是有學者提出「不要複製受迫害者的邏輯」(註1),這和不可饒恕的一群,更加不可饒恕。

(註1) 南嘉生-有關吳叡人教授的「不能複製壓迫者的邏輯」
(註2) 中廣-扁家四人被星國列洗錢高風險對象? 檢全面清查
(註3) 中央社新聞 (延伸閱讀)

-----------------------------------------------------------------------

中央社 八月26日

針對台灣媒體和名嘴最近盛傳新加坡早已把前總統陳水扁家族列入洗錢高風險名單,新加坡金融界人士指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僅明文要求銀行必須主動通報可疑金錢流向,並沒有進一步把關動作,也沒接到過所謂政治人物列管名單。

一家新加坡的外資銀行經理表示,他到任以來,僅收到金融管理局配合聯合國和美國反恐措施,提供一個網址,上面有聯合國與美國發佈的和恐怖組織有關人員的名單。

另一家外資銀行經理則說,曾經接到金融管理局發函,建議銀行安裝一家國際匯款組織旗下單位製作、可以透過資料庫主動警示的軟體,但由於金融管理局只是「建議安裝」,而軟體每年收費高達五千歐元(新台幣二十三萬多元)到二十幾萬歐元,許多銀行考量成本,並不一定會安裝。

一家新加坡外資銀行已經安裝由金管局建議的「Safe Watch Report」防制洗錢警示軟體,並把軟體的警示名單提供給中央社,結果軟體中的警示名單,都是各國現任政要英文姓名或拼音。台灣列入名單的,就是現任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和五院院長及各級主管共三十五人,許多職位諸如司法院院長、行政院秘書長和中央銀行、駐美代表處等單位的主管,都還是空白,尚未更新。

不過,銀行經理透露,還有一套名為「WorldCheck」的銀行防制洗錢警示軟體,除了現任各國政要名單外,還納入了政要的家族名單,但由於價格太過昂貴,許多銀行不一定會採購。

對於台灣媒體最近傳說陳水扁家族早已遭新加坡列管,聽聞的金融界人士都笑說,「台灣媒體的想像力也太豐富了吧!如果列管,那怎會錢還是出去了」?

金融界人士明白指出,如果對金錢來往的監管作為太積極,新加坡還有可能要取代瑞士,成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嗎?如果在新加坡存錢、匯款,動不動就遭當局查問,還有人會來新加坡從事金融活動嗎?

另外,針對學者在電視上稱,其實只要請洗錢防制中心透過銀行和銀行間的查核資料協定,查核新加坡銀行的資料,就可獲得陳水扁家族在新加坡的金融資料,這位金融界人士更是大笑。

這位待過台灣的金融界人士說,台灣的銀行之間可以互相查核對方客戶資料的協定,主要是銀行間為了徵信方便的協定,必須雙方銀行同意,這其實已經某種程度侵犯了客戶隱私,在國際金融界不算常態,不能想當然爾,以為新加坡也有這套協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