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6

馬政府內有多少中國的「老朋友」及「長期臥底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0/07/27, Tuesday

十年前,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索樂文(Richard H. Solomon)出了一本書,台灣將書名翻譯為「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其實它的原文「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Pursuing Interests Through "Old Friends"」更傳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中國的談判行為中,有個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在敵人與對手的內部培植「老朋友」。

索樂文是個資深外交官,也是涉中問題的專家,他透過尼克森、福特、卡特和雷根政府與中國交涉談判的慘痛經驗,寫出了這本原本只給美國政府官員內參的 「教戰守則」;現在看來,高度熱中與中國打交道的馬政府,恐怕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讀過這本書,如果讀過,莫非都是些「老朋友」,否則怎麼可能會發生在談判 進行中陣前換將的大忌?這對象還是中國指名撤換的!

交通部與中國民航局洽談新增航班破局,引起國人群情激憤後,新近居然傳出更加不可思議的醜聞,我們的主談代表民航局副局長林信得因為令中國「感 冒」,對方竟然循管道通知馬政府,由「上面」指示交通部改換個新手去談判,由於不諳航權業務,另外這位未曾與中國交過手的「菜鳥」,被交代臨時惡補上場, 果然被砍得片甲不留回來。到底是誰要交通部長毛治國換人的?這個人又是聽誰的主意做此決策?這出主意的在傳達中方意見時,又是怎麼說的?這一連串見不得人 的黑幕,事實上比談判桌上的得失更為嚴重,如果台灣與中國之間還想要有真正的「談判」,國人就必須盯住不放,追究到責任釐清、真相大白為止。

為什麼陣前換將比「紅眼航班」更為致命?索樂文的報告分析得很透徹。中國共產黨與國際間談判,有幾個非常慣性的伎倆,首先,他們總是先設定所謂的 「原則」,必須先接受這個原則,雙方才能對話,而中國則把其所希望達成的結論放在這個原則裡,如果你同意接受,未談中國已經先贏。想想「一個中國」原則豈 不正是如此?

其次,中國人的邏輯與美國人很不一樣,明明是自己有求於對方,但他們會把談判的環境與姿態營造成是你有求於他,未談就讓你先矮一截。這點,馬政府更慘,不待共產黨開口,他似乎已經自己跪地大喊「我求你」。從二○○八年五月一路以來,每一件中國經貿政策不都是這樣嗎?

第三,最出神入化的是,中國人很喜歡在談判對手國尋找「老朋友」,他們把敵營內部區分為兩類,軟弱的、容易溝通的,運用各種好處積極拉攏;強硬的、 堅守立場者,想盡辦法打擊排斥,在民主國家,即透過國會議員與輿論對其製造壓力。這種以敵制敵的分化手法,對照一下當今國民黨的大員們,以及馬政府的談判 陣容,觀察一下他們與共產黨稱兄道弟、眉來眼去的肢體語言,給國人的感受,這「老朋友」是不是有如過江之鯽,何其多啊?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當代的國民黨徒孫如果不知道為什麼談不過共產黨,至少要記得國民黨父祖是怎麼輸到脫褲的?如果記不得,美國 人已經把「輸的方程式」每個招式給翔實寫出來了,如果還不看,那麼套句「金總書記」最近驚人的提示:「除非是長期臥底的」,希望這句話不會一語成讖,否則 這就比索樂文警告的「老朋友」更可怕了。

航權談判是不是非林信得不可,這倒未必,但是馬政府可以因為中國一句話,就在談判進行中把他換掉,這是絕對的錯誤;在國民黨前一次執政時期,中國老 早就幹過同樣的事,他們指控海基會的主談代表許惠祐太龜毛,為了改善兩岸關係,必須換掉!這個海陸皆知的「笑話」,當時的主政者沒有把它當「聖旨」處理, 何以現在的國民黨會給人瓜田李下之嫌?

在正常的國家,沒見過國際談判是由國家元首宣佈「限期完成」的,也沒見過談判代表必須接受對手的審核,更沒見過居然有國家同意配合對手荒謬的指令, 若此,哪裡還需要談判?一切照辦不是更省事?箇中問題到底出在「老朋友」,還是「長期臥底」?「周公恐懼流言日」,何況這等公然傷害國家利益的重大案件, 馬政府還能不交代清楚,任令「一生真偽有誰知」嗎?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