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快報 檢視馬英九上任兩年以來的兩岸政策,首先必須回溯過去十年來從2000年民進黨執政再到 2008年國民黨二次政黨輪替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圖演進,較有清晰的輪廓。
透過重大事件或主要政策的產出,擺盪於獨立、現狀與獨立的走勢,呈現下列幾項主要事實:
(一〉兩岸「機會之窗」的開放與關閉;
(二)兩岸關係的緊張與緩和與其對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
(三)領導者權衡國內政治與國際期待後做出的決策是否平衡,既能確保台灣國家利益又能滿足國際期待;
更重要的,它衍生出現階段台灣朝野之間對台灣與中國應該如何建構一個正常化關係的嚴肅辯論,而在四月底執政的國民黨與在野的民進黨兩大主席的辯論中呈現 出清楚的差異。
陳水扁時代與馬英九時代有諸多相異與相同之處。多數分析家指出
陳水扁的決策過度重視國內政治與選舉,以致在某些階段忽略國際戰略變化,特別是以美國為首 的國際社會如何因應「掘起中國」的過程。但在對內層面很大程度確保「台灣主體性」的鞏固,而兩岸實質經貿與功能性互動也持續進行,台灣對中國貿易依賴度甚 至到達40%,遠高於日本與南韓,絕非如國民黨陣營所謂「鎖國」。包括兩岸包機與觀光客的談判多於民進黨政府任內既已進行,只差北京點頭簽字。
由此觀之,馬英九指控民進黨執政在兩岸關係上是「失落的八年」有失偏頗。但他上任後立即推翻陳水扁的作為,將兩岸政策的位階放在台灣整體外交與國際經貿 政策之上,作法上採取快速「傾中」(China-centric)、淡化台灣主權或「選擇性」遊走於「中華民國主權」、缺乏對中國的避險策略 (hedging policy)、封閉而不透明的決策模式。上任以來重拾「九二共識」 (1992 consensus)、推動兩岸「互不否認」(mutual non-denial)、「外交休兵」(diplomatic truce〉、定位兩岸關係是中華民國「一中憲法」下的「區與區關係」。
在維持現狀前提下,馬英九承諾「不獨、不統、不武」的「三不」政策。不容否認地,兩岸關係緩和、對話恢復進行、在海基、海協兩會協商下迄今簽署十二項協 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也刻正進行之中,馬英九宣示六月將簽署。這些進展符合國際對兩岸持續和平對話的期待。
但是,如果陳水扁時代的兩岸關係呈現「鋸齒狀的起伏」(zigzag),在面臨台灣內部朝小野大以及國際壓力的雙重政治現實束縛下,並末、也無法跨越 「紅線」(red line)。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走向則是看似一致直線行進(linear),實則卻不知將多快‧多不民主地或者多不透明地將台灣帶向所謂「一個中國」的框架。而這也構 成現階段民進黨對馬英九的指控,就是在兩岸關係上將台灣帶向「迷失的兩年」。
馬英九其實可以、也應該利用其剛當選時58%的高支持度,以及國民黨掌控行政與立法多數資源,來形塑台灣內部對兩岸政策的共識,遺憾的是他既無意願、也 無能力,只一味強力推動其「傾中」政策。
就以推動ECFA為例,若非過去一年來在野黨與社會團體持續施壓、半年多來國民黨歷經數場地方選舉的失敗,加上馬英九的國內滿意度持續在23%到27% 之間擺盪,他會否向民意說明,或者接受與在野黨辯論仍是未定之天。
即使
馬政府近來在「形式上」展開與民眾對話、實際上卻仍採取「由上而下」、鋪天蓋地式的政令宣傳方式來「包裝」民意對ECFA的支持。 ●北京的「一中架構」 北京深知馬英九急於累積兩岸政策政績作為其連任選舉利基的心理,以2008年12月31日的「胡六點」為基礎,定調以「一個中國原則」與「復歸統一」, 來與馬政府推動下列目標:結束兩岸政治對立、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軍事安全互信(military confidence-building mechanism,CBMs)機制,甚至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
因此,台灣得以在北京有條件與幾近「一年一審制」的同意之下,以觀察員名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在「中國優先」的政策指導下,馬英九刻意淡化他在競選期間念茲在茲的「台灣主權」,轉而對中國在軍事擴張、迫害西藏人權與新聞自由乃至於在國際上宣傳 「台灣是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一部份」等舉動保持沈默,加深國際輿論認為兩岸朝向統一之路邁進的印象,如此消極的作為,逐步掉進北京所設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主的「一中架構」。 ●馬英九的執政不力與民進黨的制衡 儘管兩岸皆強調「先經後政、先易後難」,馬英九也宣示任內不會談「和平協定」,ECFA 內容也不會出現「統一」或「一國兩制」等政治性用語,但馬英九在過去兩年犯下的施政錯誤,也讓民眾懷疑他在兩岸談判上能否堅持台灣的主權與國家利益。
例如,他將無法實現的競選承諾「經濟六三三」完全歸咎於國際大環境,甚至一度說出「2016年前才會實踐」。2009年8月馬政府處理莫拉克颱風以及開 放美國牛肉進口等事件不力,造成國內支持度幾近崩盤。
他上任後下令對在陳水扁任內升官的軍事將領全面進行是否「買官」調查沒有結果,造成軍心恐慌,卻放任數十位退役將領及甫卸任的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赴中國參 訪。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期間,馬政府縱容警察暴力對待示威群眾更令台灣人民失望。
以立場較中立的「遠見雜誌」長期民調結果來看,馬英九的施政滿意度(最下方綠線)自2009年8月以來始終維持在30%以下,信任度也不及40%。
這樣的結果突顯出兩個問題,一是支持度與信任度皆如此低的總統能否不顧民意、或者只做做表面功夫,執意推動如此欠缺社會共識,也是高度政治敏感的 ECFA政策。二是讓觀察家開始認真討論民進黨比預期提前於2012重新執政的可能性。
如果以4月26日「馬蔡辯論」與兩黨後續的操作來看,兩陣營主要的差別在於:
(一)對兩岸經貿開放速度與範圍的認知不同。國民黨認為2010年東協加一、甚至於2012 年或2015年東協加三迫在眉睫,台灣不簽ECFA就會被邊緣化,但
馬英九也迴避簽ECFA後如何長期保障台灣產業受損的問題,也未能說明何以急迫訂下六 月簽署的時限。民進黨主張兩岸經貿自由化,但要漸進、謹慎地做好準備,同時廣徵國內共識。
(二)ECFA只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部份手段,非唯一的處方。中國願否同意台灣在簽署ECFA後與主要國家(如美日)簽署FTA仍是未定之天。
(三)國民黨雖強調ECFA只是經濟議題,但民進黨主張應該評估其後續政治效應,特別是避免陷入「一中」架構。
(四)
馬英九是透過中國走向世界,民進黨是跟著世界一起走向中國。 ●亞太新戰略之平衡 台灣與中國經貿上的過快整合,加上美國歐巴馬政府上任以來的亞洲政策一度出現模糊,引發亞洲國家憂心中國成為唯一的區域霸權。
就連新加坡領導人去年即呼籲「美國繼續參與亞洲事務以對中國的帽起取得平衡,否則美國不但會失去在亞洲的領導地位,甚至會失去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東協國家也呈現矛盾心態,既欲與中國發展經貿,又擔心中國勢力過度主導東亞經貿秩序,連帶日本與南韓也憂心忡忡。
面對詭譎多變的東亞戰略情勢,唯有台灣的馬政府持續其「傾中」的政策,這才是馬政府最令人不放心之處。
(劉世忠/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本文刊於 新台灣國策智庫「馬執政兩週年檢討報告」特刊)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10.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