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台灣文化日」系列活動(二)—台灣文化的重新定位與再出發(上)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7-10-25

時間: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地點:228國家紀念館

10月17日是台灣的文化日,2001年10月17日由當時總統陳水扁宣布。

2017年台灣北社「台灣文化日」系列活動(二),21日在228國家紀念館舉辦「文化論壇:台灣文化的重新定位與再出發」。邀請歷史、藝術教授等與文化部長鄭麗君講談。

專研台灣文化,前台師大教授莊萬壽,曾致力保存台灣最早的新式監獄台北刑務所、今建物全部拆除殆盡的臺北監獄,只剩南北兩邊長約百餘公尺的石牆。而兩堵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1900年總督府所拆除的臺北城東與南城牆所遺留下來的安山岩及唭哩岸石,1998年被定為市定古蹟。教授認為台灣人缺歷史感,不知保存資料,也無此教育。地名、道路等應尊重歷史,為土地正名。台灣旗須整合才能有共同標誌。建構不隸屬中國之下的台灣學。對於新名詞,要有創造母語語言的團體。歲時禮儀、民俗、宗教要改革(參閱:台灣文化困境與國民意識建構之芻議、台灣宗教信仰的中國情結與其脫結之道)。韓國大學設立必備博物館值得借鏡。
輔大歷史系陳君愷教授比較二戰前後台灣教育—前進與退縮。
日治時期異民族教育:要少年有大抱負(boys be ambitious)。做第一等人,向世界追求知識,自由留學。脫亞入歐。貢獻世界、人類。將台灣置於世界、人類之一來觀察。雖為殖民地有歧視卻沒那麼多束縛。 
戰後(號稱同民族)教育: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組讀書會被抓,留學考國父思想、三民主義。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讀指定的古書,強調中國文化最優秀。真正的鎖國。

談到追求文化獨立自主的路途,首當克服滲入骨隨的價值觀1.如論文造假卻可當中研院研究員。2.文言文該反?台文保存有很多古文(如有身、一領衫),漢語比北京話更符合古語用法(如詩詞平仄),語言教學應註明此部分,不是逢文言文必反。二要超越「殖民」與「反殖民」的對立,反省日本精神的真實與虛幻。只有反抗並不足以建立主體性,必須透過反省才能成為真正的主人。 

詩人李敏勇也強調反省。自我重建必得自我文化反省,才能解決被殖民的問題(台灣百年未能走出被殖民的困境)。俄羅斯、日本明治維新都在自己主體性上引進歐洲文化,故不致被殖民。台灣有「被殖民」及「殖民」雙重症候,祖國意識阻擋台灣戰後獨立運動,需從此反省。自1980年來韓國進行文化轉型,文化部長皆為文人,拉美有詩人總統。台灣政治人物文化匱乏,從抵抗起家進入體制後卻反對抵抗。東歐民主、自由化成功,共黨不再回來,因為其公民意識、教育與教會提供信念與庇護、文化藝術。但在台灣仍擔心國民黨復辟。

至於文化傳承,並非走向守舊主義(如反反燒紙錢),要去蕪存菁。文化、藝術皆追求真善美,有此心才能對抗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