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1

第一次被帶進警局—獻給大埔



台語有句話:「作賊的喊抓賊,打人的喊救人」,竟是用於「人民褓姆 」!
原來新聞畫面裏警察挨打是演出來的,恍然大悟

台灣「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的日子近了

/ 林郁聰

七月十八日中午,上班的午休時間,我去總統府前聲援大埔的抗議。到了現場,本來在臉書上看到的抗議民眾已經不在,據說都被抬上警備車了,但是凱道上還有幾百名警察,以及寥寥可數的民眾,大部分是記者。一名警察大聲呼喚記者,讓高階警官在凱達格蘭大道旁開臨時記者會。

高階警官對著記者的麥克風講了幾句話,內容大致上是「抗議的民眾妨礙交通,造成民眾危險,…」之類的話。旁邊有民眾大聲說「你說謊」、「違憲強拆」,一群警察向前制止其中一位路人,但出聲抗議的民眾不只一位,當時,我就說:「你們警察有那麼多人在這裡,讓一個路人講一句話會怎樣?」

就因為這一句話,大約十名以上警察圍向我、頂我、推我,要我出示證件、要盤查我。接著一片混亂,路人圍了過來,記者、攝影機、手機也圍過來。記憶中,我聽到有人說「這裡那麼多人,幹嘛只盤查他?根據什麼法令?」警察說「本來就可以盤查,根據警察職權法……我可以把你帶回警局留置三個小時」,路人說「那麼陸客需要被盤查嗎?」同時間,幾個警察不斷地頂我、推我,口中卻一直說「你不要頂我」;聽到這句話,我馬上後退,眾警察隨即又向前頂我、戳我;同時,還聽到警察說「你不要用雨傘打我」,我馬上把已經被踩爛的雨傘丟掉。接著我就被拖倒在地。

此時,另一名高階警官走過來,拿著麥克風說「你同不同意接受盤查?」我不願意。同時,其他的警察都先鬆手,接著有路人又繼續質疑警察無權盤查,高階警官說「這裡是集會遊行禁制區,這裡是特殊管制區,根據特殊勤務條例….」警察跟路人一來一往對話時,頭昏腦脹的我坐在地上,聽到拿麥克風的高階警官說「讓他在這邊就好了」,我坐在地上喘口氣,摸摸疼痛的身體,幾秒鐘後,不曉得為什麼,警察又圍過來拖我上警車,警車鳴笛,一路混亂地把我帶到公園路的派出所。

進了警局,我拿出證件。警察不斷重複「如果你剛剛拿出來,就不會進警察局,你要保護自己」,我都沒有回話。後來,另一個警察說「你不接受盤查,這樣對旁邊接受盤查的人不公平。」事實上,我是現場第一個被盤查的人。
十二點三十五分進警察局,一點十分離開,其間,另外一個同學也因為拒絕出示證件被帶進警察局。在警察局的這三十五分鐘,我看到桌上擺著一堆堆約上百個便當,心裡想著:「這些納稅人繳的錢,我也有繳,可是卻被剛剛欺凌我的警察,拿來填飽肚子。」
算起來我是幸運的,如果沒有朋友打電話請律師來,搞不好會被留置三小時,甚至會像蘇建和、江國慶等人一樣,被刑求逼供,也說不定?整個過程有一點像被刑求的感覺,十來個警察一直推我、戳我,嘴巴卻一直說我推他,那種作賊喊捉賊的表情與侵犯,讓人難忘。也許我杞人憂天想太多,但是,蘇建和、江國慶、邱和順、鄭性澤等人也沒有做任何事就莫名其妙被判死刑。
警察有幾百人,可以在凱達格蘭大道開臨時記者會,我一個中午休息的上班族,不能在凱道講一句話?況且,我又沒有用大聲公跟他對嗆。

進警局約三十分鐘後,警察謄好了一份文件要我簽名,我堅持要等律師來才講話,至於文件,我不簽。後來,警察接到長官指令說可以讓我走了。就這樣,第一次被帶進警察局的經驗,獻給大埔。我想問的是,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你能感受到,這是個警察國家嗎?」其實,這句話是白問的,如果你曾經關注過大埔阿嬤、大埔四家的下場。


718 大埔在凱道 2013, An absurd drama of democracy in Taiwan  /  seeingimage

2013-07-30

【影片】拂曉逆襲,攻占立法院,反服貿協議,救台灣主權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07-30


7月29日拂曉四點半,由蔡丁貴教授率領的公投護台灣聯盟成員在前一晚夜宿的台北車站集合整隊,約一百人在清晨五點半時打開立法院鐵柵門,進入立法院前廣場靜坐,行使公民權力並訴求反對服務貿易協議。


警方在動員優勢警力後,於八點左右粗暴驅散和平訴求民眾。保警在包圍立法院後以盾牌築牆並將抗議民眾或拖或拉抬出立法院,其中不乏高齡抗議者和反媒體壟斷的年輕學生。蔡丁貴教授在此粗暴對待下身體亦感不適,許多公投護台成員也受傷掛彩。而從現場拍到的影片顯示警方粗暴攻擊抗議民眾,實不足取。
 


蔡丁貴教授表示公民有權利進入最高民意機關立法院旁聽並監督立法委員審查法案,並呼籲王金平院長應體恤人民與公開透明化整個服貿協議審查程序,在立法院外加裝電視牆讓民眾了解一但服貿協議生效後,對台灣經濟與主權喪失的衝擊。





2013-07-29

就是急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07-29


現在阿九全面執政,控制台灣黨政軍,任期有三年左右,機會難得,急於完成統一大任。

台灣的公民力量,成為解救台灣的主要元素。

台灣存亡必須全民總動員,救台灣急急急。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讀我評(5)

(photo source: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一書)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07-29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加上帝國愚民思想與道教巧妙結合,成為一種可怕的思想麻醉工具,而有利皇帝的統治。

佛教自入中國以來,混入道教色彩極為濃厚,故寺院與道觀無異,儼如「神像百貨店」 一般,牛頭馬面,無奇不有,社會人以為偶像崇拜,良有以焉。開元寺彌勒店西堂原奉駐生娘娘,並十二照母,因係道教之神,寺執事以來歷不明,不合佛教精神,故乘此番重修該殿時,將十二婆者全部拆毀,駐生娘娘移置於西廊偏室,待後日再為處置。是亦台灣佛教改革史上可特筆之快事也。
李筱峰,1991,”宗教改革與社會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111。

林秋梧所從事的宗教運動中,以一九二九年七月起連續舉行三年的「反對中元普度」的運動最具特色與規模。因此,本書將之列入專節討論。

一九二九年七月,屬於「台灣民眾黨台南支部」的外圍組織之一的「赤崁勞動青年會」,發啟了一項「反對中元普度」的運動,目的在破除迷信。他們舉辦演講、發表宣言。第一年的「反對普度宣言」由莊松林(林氏的摯友同志)所撰。宣言中指出普度「是封建社會的遺物,是封建時代的諸侯為保持其地位,利用那些不自覺的僧侶,瞎倡出來的一種勾當」「普度是一種的迷信,在現代科學昌明的社會早已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了」。

為了解釋「這種荒唐的中元節為什麼在中國會那樣的普遍?」林秋梧考察佛教最盛的時代──由六朝至李唐──的社會狀態及經濟狀態,而後指出:

在那壓迫層層之下,當日的百姓所以還耽溺於迷信者:
(1)    是他們下階層的人們不能認清自己的力量,只想依靠神明來解決自己的痛苦。
(2)    是支配階級為防止被搾取階級的xx,以維持自己的特權。所以秘密或公然去鼓吹百姓信奉鬼神。


中國的中元節現在除了幾個地方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祭祀而外,別的地方都是寂寞不聞了。獨漳泉兩州現在猶熾,不但如此,這兩地方的所謂普度又是整個月間繼續胡鬧著的。而我們台灣的同胞中許許多多是繼承著這個「南人尚鬼」的遺傳性,每年到了舊曆七月就花費了巨款的錢財,虛擲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用著莫大的犧牲,說什麼要體佛的教旨大發慈悲濟渡陰間一切無所寄託的餓鬼,孝敬「好兄弟仔」。且以為自己也是個熱心虔敬的佛教徒。這種的態度真是可笑又可憐得很了。
李筱峰,1991,”宗教改革與社會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112-114。

空洞虛幻的「西方淨土」與「天堂極樂」,或所謂「大同世界」與「烏托邦」,做為詩情畫意則可,不必寄情於如是境界,因為此「境界」是「福報幻境」,活在當下、看清世情,修煉以增長智慧、克服世間的不平等,加強人權與實踐公義的人性力量,才是修行。

在林秋梧的筆下,孔子的大同世界、佛教的極樂淨土,都成為他理想中「為公忘私」的共產社會了。於此,我們可以想見這位三o年代左右的左翼青年的浪漫美麗的憧憬。特別是,他曾經在一篇〈馬克斯進文廟〉的文章中,很巧妙地以馬克斯進孔廟與孔子對話的方式,將禮運大同篇的思想拿來和馬克斯理念相提並論,並進而引介馬克斯思想。文中,他安排馬克斯回答孔子的話,說:

你問我的理想的世界嗎?好啊!好啊!你真問得好!有許多人都把我當成個物質主義者,他們多以為我是禽獸,我是只曉得吃飯,我是沒有理想的人。其實我正如你所問的一樣,我是有一個至高至遠的理想的世界,我怕是一個頂理想的理想家呢。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們生存在這裡面,萬人要能和一人一樣自由平等地發展他們的才能,人人都各能盡力做事而不望報酬,人人都能得生存的保障而無饑寒的憂慮。這就是我所謂「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xx社會﹝按:日治時代「共產」二字甚為敏感,故以xx取代﹞。這樣的社會能如是實現了的時候,那豈不是在地上建築了一座天國嗎?

文中林秋梧安排孔子回答馬克斯說:「你這個理想社會,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謀而合。」雖然林秋梧安排這個馬、孔對話,將孔子的大同世界與馬克斯的共產社會相比附。但緊接其下的對話,他又將兩者比較出差異,並藉以引介馬克斯的理想。文中說:

……但是馬克斯卻很鎮靜,他好像沒有把孔子這段話看得怎麼重要的一樣。孔子在他眼中,這時候,頂多怕只是一個「空想的社會主義者」罷?所以他又好像站在講壇上演說的一樣,自己又說起他的道理來。

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虛構出來的,我先從歷史上說明社會的產業有逐漸增殖之可能,其次是逐漸增殖的財產逐漸集中於少數人之手中,於是使社會出來貧乏病來,社會上的爭鬥便永無寧日。

這段話,朗然已經出現「階級鬥爭」的影子。在文章中,林秋梧安排孔子回話中:「我從前也早就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呀!」但接下,馬克斯又在文中被林秋梧安排作如下的論辯:

不對!不對!你和我的見解終竟是兩樣,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貧且患不安的。你要曉得,寡了便均不起來,貧了便是不安起來。所以,我對於私x的集中雖是反對,對於產業的增殖卻不惟不敢反對,而且還極力提倡。所以我們一方面用莫大的力量去剝奪私人的XX,而同時也要以莫大的力量來增殖社會的產業。要產業增進了,大家有共享的可能,然後大家才能安心一意地平等無私地發展自己的本能和個性。這力量的原動力不消說是贊成廢除XX的人們,也可以說是無產的人們。而這力量的形式起初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而至於國際。這樣進行起去﹝來﹞大家於物質上精神上,均能充分的滿足各自的要求、人類的生存然後才能得到最高的幸福。所以我的理想是有一定的步驟、有堅確的實證的。

林秋梧所設計編造的馬克斯與孔子的對話,因次號的雜誌已失佚不存,無法確知其後的發展,但從以上所引的對話,正足以反映三O年代左右的左翼青年嚮往馬克斯思想之一斑。

在日治下台灣的各社會運動陣營中,有路線上的分歧。其中,採取階級鬥爭與否,成為區別路線的重要準據之一。
李筱峰,1991,”社會主義思想與解放的佛學”,《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157-160。

林秋梧認為階級鬥爭,於人權平等的宗教,啟蒙研究,或可施行,但是發現人性好鬥與馬克斯理論無法融合,往往會造成浩劫,他覺悟到人生的價值在於信仰的實踐。

從以上所引,我們發現林秋梧對於階級鬥爭,是抱持正面而肯定的態度。然而,即使他肯定階級鬥爭的正面意義,但是,卻不認為階級鬥爭是「放諸四海而皆可行」。這從他認同孫文的對階級鬥爭的態度可以得知。林秋梧說:

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概念明白了後,應當斟酌的,就是在於去就取捨,即決定階級鬥爭結局可行不可行的問題。孫文在三民主義中,曾說道:「……在不均的社會,當然可用馬克斯的辦法,提倡階級鬥爭,去打平他,但在中國實業尚未發達的時候,馬克斯的階級鬥爭無產專政,便用不著。所以我們今日師馬克斯之意則可,用馬克斯之法則不可。」這樣看來,階級鬥爭是因時機與國度的關係上,有可行不可行的分別。這個斷定,想也未必無理。

再者,對於階級鬥爭的方法,林秋梧反對兵革刀槍的流血武裝慘鬥,而主張以「無抵抗的大抵抗主義」為原理。他說:

佛教叫人家去建設現世淨土的時候,……卻不用他動人為的力量,藉禮儀刑法的拘束,強制的把大眾拿來改頭換面;(而是)專以穩健的步驟、熱烈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喚醒人類本來的面目,鼓吹他們潛在的力量即信仰戴天仇說:「信仰的生活,是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團結最大的機能,總理說主義是『信仰』,就是很明顯地說明冷靜的理知不化為熱烈的感情時,絕不生力量」。實在不錯!我們要知道「只有信仰,才能夠永生,只有信仰,才能夠合眾。」「一個民族,如果失卻了信仰力,任何主義,都不能救他起來」……﹝中略﹞……要之,對於階級鬥爭的佛教之態度,始終一貫,是站在無我即大我的境地,以擁護無產大眾,解放被搾取階級為目標,其所採的方法,則排兵革刀槍的暴力行為,專以無抵抗的大抵抗主義為原理。這與現在一般主義者所唱的激烈手段比較起來,實在可謂天淵之差了。
李筱峰,1991,”社會主義思想與解放的佛學”,《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164-165。
(未完待續,撰於2009/09/09)
 

2013-07-28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讀我評(4)

(photo source: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一書)
 2013-07-26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學宗教的人須如是觀,不但要突破迷信與無聊的儀式,還必須以所覺悟的宗教精神去實踐有意義的人生,信仰,是一切修煉的內涵。

〈贈青年僧伽〉的七言絕句,正說明了他這種入世的宗教觀──

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

林秋梧心目中的最高禪境,是要能夠省識時代潮流。而他學佛的目的,是要站在弱者大眾的立場,去向強權抗爭。基於這種入世的宗教精神,他在留學日本學佛的期間,並非僅止於埋首在經典的象牙塔中,他依然保持過去在文化協會時代一樣對時局的關心,對社會動向的關注。一九二九年四月,他發表在《南瀛佛教》雜誌上有一首題目叫〈寄獄中諸友〉的七絕,這樣寫著──

頻年壯志未全舒,依舊天涯感索居。
為問故人幾惆悵,鐵窗消息近何如?

他所謂的「獄中諸友」,是指當時在社會運動上因政治案件入獄的同志。該詩寫就時間,可能在一九二九年的二、三月之間,或在此之前。考究此時期台灣社會運動史,我們發現此時期發生的案件有──一九二八年六月間台南地區的「反對台南墓地廢止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文化協會台南特別支部的同志莊孟侯、侯北海、洪石柱、袁添財等人遭警方檢舉。林秋梧的詩學老師楊宜綠也受累入獄十個月。王敏川也因此案遭判刑,自該年九月被捕,直到翌年(一九二九)五月底才出獄;此外,尚有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二日,日本「特高」(特別高等警察)以檢舉台共為名對「農民組合」的「二、一二大檢舉」,農組的幹部簡吉、黃信國等計五十九人被捕。林秋梧的〈寄獄中諸友〉的詩,諒必指上述案件中被捕的朋友。從其詩作,可以深切感受到「儒衣脫卻換僧衣」的林秋梧,對於台灣社會的動向依然保持極度的關懷。誠如他的一位友人葉更青,在一首題為〈送秋梧君東渡〉的七律所寫的:

蓬萊一渡隔天涯,兩地想思各嘆差。
吾子關心三百萬,更名漸向佛門前。

林秋梧「更名漸向佛門前」,是由於「吾子關心三百萬」,意指在日本殖民體制下的三百萬台灣同胞。
李筱峰,1991,”步入禪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96-97。

總之,此時的林秋梧,其思想與觀念,漸漸定型。它的解放的佛學理論與宗教改革的呼聲,開始在台灣的佛教界響起。
李筱峰,1991,”步入禪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99。

各種宗教,彼此不窮究其宗教創立的淵源,而汲汲營營壯大自己的宗教地盤,爭逐於信徒與教產、教職之間,就是中了宗教的毒素,會變成各宗派之間的戰鬥。

布教弘法的道路,對林秋梧而言,同時也是一條宗教改革的道路。而宗教改革的進行,對林秋梧而言,則又是社會改革的一環。因此,在進行布教弘法的同時,林秋梧也積極參與其它的社會運動。誠如他自己所說:「修菩薩行的,便是社會改革的前衛份子。」因此,駒澤大學回來後的林秋梧,從事布教宣道、宗教改革及社會運動,成為其生活中的「一體之多面」。他不僅是一名佛教的布教師,同時也是「台灣民眾黨」的黨員、「台灣工友總聯盟」的一份子,「赤崁勞動青年會」(民眾黨外圍組織)的會員,他更於一九三o年十月,創刊了一份左翼刊物《赤道報》。容我們以文學式的語句,來形容此時的證峰和尚林秋梧──他披起了「反抗帝國主義」的架裟,發出了「反抗殖民主義、反抗資本主義」的梵唱,敲響了「佛教改革」的木魚……。

林秋梧有感於佛教界中充斥著愚昧、腐化、傾軋、迷信等風氣,而一些趨炎附勢之徒又甘陷台灣佛教為日本統治階級的御用工具。因此,他振臂疾呼,決心喚起佛教界人士,推動佛教改革。一方面,他也鑑於一般民眾知識水準仍低,迷於鬼神之說,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他試圖透過佛教的改革,進而教化大眾、破除迷信、提升文化水準。
李筱峰,1991,”宗教改革與社會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103-104。

依林秋梧對佛法真諦之解釋:「佛所說法皆為大眾著想,圖謀被壓迫者的解放、不自由者的自由、苦惱者的救濟。」所以,依林秋梧的理想,僧侶與社會運動家應該同樣負有啟發社會大眾、追求社會正義的使命。然而,一般的僧侶,非但沒有社會改革的認識與理想,連求其自身應有的學識與操守都不可得,再加以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使得台灣的佛教更加萎蹶不振。所以,林秋梧慨乎言之──

然而今日之僧伽,岐於禪講之論,混於頓漸之辯,少投機、執斷常。於是乎,偏袒帝國主義之野禿疊出,助長厭世消極之枯禪叢生,而大乘佛法,則為之不振矣!若夫我台僧伽,即匪特盡其職者殆無,問其如何為僧伽應盡之天職,如何可解放島內弱少於鞭苔之下,亦多叉手瞠目不之所以對。「高等乞丐」之嘉名特錫,「寄生害蟲」之徽號頻來,是亦非無謂也。余每與吾師及諸同志,語至於此,未嘗不嘆息悲痛,而引以自警也。

對於有「高等乞丐」與「寄生害蟲」之徽號的台灣佛教界的落伍與頹風,林秋梧除了悲痛嘆息之外,乃憤而振筆疾呼,提出一連串革命性的批判與反省:

1、    反對迷信神怪

台灣民眾向來的迷信與雜信是很厲害的,林秋梧對於那種「雞母屎半烏白──大似台灣佛教徒之雜信」有著極淋漓的指陳──

……人家說城隍爺靈感,他便追從人家去夯枷畫面,跟在神轎後行遍市街,浪費許多金錢、時間;聽說媽祖就拜媽祖;聽說大道公就拜大道公;聽說有應公、土地公、松樹公、石頭公,他便去拜有應公、土地公、石頭公。明明是多神主義的道教信者,而他偏要冒名為佛教徒。佛教說不得占相吉凶(見「遺教經」),而他卻竟然連造廁池也要擇日卜卦。佛教禁止咒術仙藥(同前),而自稱佛教徒的,卻慣燒符念咒,說可醫人疾病。他們一班中有什麼柴先、鐵先、狗先、厚仔先、不黨先等等的稱呼者,正是證明著其背教的行為。

林秋梧不但對冒佛教之名的雜教開刀,而且更不保留地為「阿彌陀佛」拆假面。他說──

阿彌陀佛是世尊為開導下根智的人們假說的理想佛,非事實的人物,是屬於空洞的。後世的僧侶不知世尊的真意,拘執經文便以為真有西方極樂國,真有阿彌陀佛在救濟一切眾生。於是想﹝要﹞他救濟的人,便大聲疾呼地叫起他的名號起來。然而,阿彌陀佛究竟是沒有的,任你叫到喉破舌爛,總叫不出他的影子來。


2、    呼籲僧侶要走入社會、了解時潮
對於一些只會唸經、化緣,卻對於當前社會周遭的現狀不聞不問的僧侶,林秋梧頗不以為然。他說──

當布教的僧侶,若不明白時代的潮流、人文的進化,不知道現代社會的組織有沒有缺陷?對於民眾的要求,不問其如何馬耳東風,而一面逢人便勸說其無理解的念佛和消極的持齋;偶上講台,則敷演﹝衍﹞那莫須有的因果報應,混說荒唐無稽的鬼話,把大乘佛法置之腦後,視受過科學教育的現代人為末法眾生;不想力求學問,只管修飾外觀,而強欲維持其將崩潰的生活。如此,不但不能利人利己,反要被人家拿在打倒之列,阻害佛化的進展沒有更甚於此。總而言之,現在我們想宏揚佛法,必須先著眼到社會的思潮,要認識社會的思潮如何,便要俱有超人的見識。有超人的見識,才能夠達到弘法利生的目的。

3、    反對死守戒律、拘泥形式

由於一般僧侶的學識貧乏,所以死抱著一些形式上的戒律不放,故步自封。視僧尼禁慾為天經地義。林秋梧對於這種死守戒律、圇吞教條的傳統,作了近乎叛逆的解釋。

他大膽地呼籲營養不良的和尚們,安心地去吃肉無妨。他在詼諧的題目〈和尚吃火腿〉一文中,引經據典說:「和尚吃火腿,雖然有點奢侈,卻沒有犯戒」「釋迦老子為了營養不良的弟子們未嘗不叫他們自由吃吃魚肉。」對於僧尼的婚姻問題,他也與他的老師忽滑谷快天一樣見解,認為「獨身與結婚是任憑僧尼的把握如何而決定,完全屬於私事。」因此,他也以聳動的題目〈從僧尼禁慾說到烏狗的出現〉為文,明白告訴一些「老僧亦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的和尚們,為了「擁護自己性生活的生命線,而唾破其『不敢人前叫一聲』的假面具,大膽地出來提倡僧尼實行正式的結婚。」

林秋梧對於死守戒律、執著經文,「沒曉得食雞」的「贛佛」,挖苦他們說──

「不精佛法,唯知食菜﹝素食﹞者,當謂『牛戒外道』,因牛只喫草故。島內之行牛戒外道者,何其多哉!」

4、    痛詆阿諛諂媚、趨炎附勢之風

在當時死守戒律、思想落伍的台灣佛教界中,阿諛諂媚之功,卻又不落人後。林秋梧亦經常借機會加以嘲諷。例如,他在解釋佛經中的「狗心」一詞時,說──

本島僧伽中,有受內地人﹝日本人﹞布教師封為布教員或布教師者,始則隨喜流淚,繼而趾高氣揚。其心即謂狗心歟。

佛教說不可結好貴人親厚媟慢(「遺教經」),而近來有所謂維新寺廟齋堂,無論大小,凡有祭典,便想招待高官顯紳。招待二字對於一般人士皆可適用,何獨﹝非﹞高官顯紳不可?不過要知道『腳踏馬屎憑官氣』的宗教形式不是真正的佛教典禮。不但如此,凡為宗教家者,需具有指導官紳的氣魄,才算得是真實不虛的宗教家……。
李筱峰,1991,”宗教改革與社會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104-110。
(未完待續,撰於2009/09/09)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讀我評(3)

(photo source: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一書)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07-24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現代阿九時代,民間台派到處演講「台灣主權」,而忽略代表台灣精神的阿扁人權,搶救台灣行動聯盟更組織下鄉演講隊,值得嘉賞,與當時林秋梧的下鄉演講,有異曲同工之妙。

林秋梧在文化協會中的貢獻,要以他參加文協的「美台團」為最主要。

台灣文化協會為農工同胞作啟蒙運動,自始即以巡迴演講為主要方式。無奈農工民眾多年來濡染於愚民政策之下,理解力有限,對知識的吸取不盡理想。文協幹部早已有鑒及此,乃思藉重電影來表現。當時文協的專務理事蔡培火,尤其重視電影對大眾的教育功能。遂於一九二五年秋,從東京購買社會教育影片十數卷,及電影放映機一部,設立「美台團」之機構,訓練具有教育經驗的青年志士三人,一人專管機器,二人分任解說員(亦稱辯士)說明影片,俾觀眾易於理解。「美台團」的電影隊最初只有一隊,巡迴放映於當時的台北州及台中州各地,頗得各地民眾的歡迎。由於觀眾甚多,聲名遠播,大有應接不暇之勢,遂於一九二六年(大正十五年)九月起又組織第二隊電影隊,巡迴於南部的農村小鄉鎮之間。

第二隊的三位「辯士」是林秋梧、盧丙丁、鍾自遠,他們所放映的影片,如「丹麥之農耕情況」、「丹麥之合作事業」、「犬馬救主」、「母與其子」、「試探愛情」、「無人島探」、「紅十字架」、「北極的怪獸」、「武男」等片,皆極富社會教育之價值;或介紹國外進步的農業與社會經濟制度;或表現夫婦情誼、指示男子須了解婦女之價值;或發揚孝道、闡述母愛的偉大;或激勵民眾憤發向上、刻苦耐勞的心志;或拓展民眾視野、普及民眾常識;或為怡情悅性的幽默片……。

「因影片內容有新知識之貢獻,對觀眾收費極微,到處有地方同志之關照協助,開支節省,每票僅收五分,特座亦只收一角,又有警察臨監,場面緊張而時起風波,因此等等,美台團每有開映,則場場客滿座無虛席。」

當時放映的電影係屬無聲默片,因此,辯士的從旁解說極為重要。根據陳飛寶在《台灣電影史話》中的敘述說:「他們﹝指第二隊的辯士﹞有的參加過新劇活動,頗有組織能力、善口才、解說生動。其中林秋梧(梧)尤受歡迎。」林秋梧他們以親切的鄉音、活潑而清晰的言辭,滔滔不絕地說明電影中的情節或景況,並隨時以當時台灣社會、政治的現況來相提比論,激發同胞關心社會,關心自己處境的心懷。每每在一場電影放映完畢之後,辯士再登台演說,借題發揮。在他們犀利的言詞中,不但傳佈新的思想與知識,激勵同胞勤奮向上的意志,同時更替殖民統治下的同胞,說出隱藏在大家內心深處的話語。所以這些辯才無礙的青年,給同胞帶來的,不止於新的知識,新的思想,而且還有濃烈的民族意識。
李筱峰,1991,”民眾啟蒙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73-74。

美台團每次開映之前,團員必合唱此歌一次,後來觀眾都聽熟了,也就自然與團員一齊高聲合唱起來,聲浪雷動,充分流露了一番同胞相互勉的氣氛,深印人心。文化協會的啟蒙運動,至此可以說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惜乎,台灣文化協會的這個新境界,在一九二七年初,即面臨內部的一次重大考驗,那就是文協的左右分裂。

一九二七年一月,台灣文化協會內部發生左右分裂,連溫卿、王敏川等左翼新勢力開始崛起,取代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文協舊首腦,掌握了文化協會的主導權。美台團的主事者蔡培火拒絕移交該團的款項器物之簿冊,但該團之活動,終因左翼人士的掣肘,不久乃告停止。
李筱峰,1991,”民眾啟蒙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83。

林秋梧當和尚不得不然,因為當時日本和尚控制台灣人的民俗信仰,如KMT一般,施行操控信仰的愚民政策。

得圓和尚是影響林秋梧往後的人生旅途極重要的一人。得圓,字印如,俗名魏松,嘉義店仔口馬稠後人,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十二月十四日生。十八歲皈依龍華派,一九o五年(日本明治卅八年)剃度,拜玄精和尚為師,一九o六年往福州鼓山受比丘戒。住湧泉崇福寺,一九o九年回台住開元寺。
李筱峰,1991,”步入禪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89。

當時,日本本土方面派來一個佈教的和尚叫東海,專工奔走聯絡台灣的佛寺、齋堂、廟宇成一大機構。總共羅織了六十七處之多,除了其所屬的臨濟宗的寺院外,也包括有媽祖宮、關帝廟、延平郡王廟、文衡殿,三教九流,不一而足。由其主神看來,東海所聯絡出來的這個機關,內有釋迦、關羽、文昌帝君、媽祖婆、玉皇大帝、鄭成功……。《台灣日報》的這篇報導諷刺說,這些神明「雜然同居、同聽其命,是一大奇現象,比張作霖與蔣介石合作的風評,卻有數十倍的奇局,可知東海師的怪腕」。在東海所聯絡的機關之下的各廟宇寺院又分為六個等級。台南的開元寺屬第一等級。第一等級的寺院須納年額八十圓於總機關。尤有進者,東海甚至欲將開元寺的寺產設一個財團法人,叫做圓通會,他自己任其管理人(對其他寺院廟宇亦如法泡製),一旦將財產移交於他所控制的財團之下,便可進而控制住職人選,用其派下的日本和尚接掌。《台灣民報》報導說:「開元寺所有的財產,土地二三十甲,有二軒糖廓出租,年收不少,前有壹班御用紳士,垂涎方丈,籌謀霸佔不成。今番此舉,信徒中多有不滿意的……」《台灣民報》更進一步指摘:「東海師在開元寺,也設了信徒證,雖非信徒,也得買用。早時每張賣一圓,現在降價五角就可以買得。外邊傳說若持此券的,有犯罪被官廳拘留的時候,他們當為他設法交涉圓滿解決,像一種的護罪符。」對於這種惡風,《台灣民報》以標題斥其「羅馬法王再現」。
李筱峰,1991,”步入禪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89-90。

到日本留學如聖嚴法師一般,是一種提高和尚地位的機會。

得圓和尚在得才之餘,擬更進一步準備派遣林秋梧到日本東京一所著名的佛教大學──駒澤大學──去深造,由開元寺供給學費。不過派遣林氏赴日留學一案,在開元寺內也引發派系爭執。當時的《台灣民報》對此事有如下的報導:「在開元寺內的和尚也分二派,一是東海,他是非東海派。住職欲派林某去日本留學,東海不贊成。為此問題,兩方感情有些不好」。

這一爭執,最後由得圓派占上風,派遣林秋梧赴日留學一案終獲通過。
李筱峰,1991,”步入禪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91。

林秋梧在東京留學的生活,頗為清苦。雖然名為開元寺派遣的留學生,但除學費外,寺方只給予象徵性的生活費用,平日省吃儉用,尚且不敷生活,更遑論嗜好閱讀的他還要添購進修的書籍。因此,林秋梧每天清早,還必須送報紙、送牛奶,以貼補生活費及購買書費。他後日的一位學生曾描述他在日本留學的生活謂:「在駒澤大學時苦志勵學日限二飯」,其生活之清苦,於此可知其一斑。

這種異鄉遊學,孑然飄零的苦學生活,偶爾也讓林秋梧泫然欲泣、悲從中來。以下他的兩首七言絕句或許正反映他這種心境:

其一:〈客感〉
獨坐憂時激欲垂,僧衣作客有誰知。
孤燈冷雨黃昏後,遠笛聲聲繫我思。

其一:〈偶作〉
行腳扶桑路八千,覺來無佛亦無仙。
人生五十吾將半,悔不當初學定禪。
李筱峰,1991,”步入禪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94-95。
(未完待續,撰於2009/09/09)

2013-07-25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讀我評(2)

(photo source: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一書)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07-19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自治時期,日本人培養日本人在台灣成為幹部、主管或是官員,又怕台灣人太聰明會讀書、成就比日本人強,有柔性打壓政策,但是,其方式比KMT的ROC在台灣之惡劣行徑相對寬鬆,還會有大格局的公平考量。

林秋梧於一九一八年(大正七年)考入此校,當時的校名,仍稱「國語學校」。翌年,一九一九,「台灣教育令」強調台灣教育以德育為主,目的在涵養日本國民性,並決定以師範教育及普通教育為主,因此決定獨立設立師範學校,並名實相符地提高其程度,旋先後發佈「台灣總督府師範學校規則」及「台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改國語學校為台北師範學校。

台灣總督府的師範教育方針,自始即以殖民統治的需要為出發點,而台北師範內部又呈現出日、台學生雙軌分立的差別體制。因此,日、台學生之間的歧視與磨擦,便勢必發生。早在一九○○年代初期,北師(國語學校)就有一位大石教務主任曾經坦白訓示諸教師說:「對台灣人的學生不要盡心詳細教授,只可在教科書上教以最低的程度就好,恐台灣生徒如受高尚智能啟發的教育,便會反抗政治……」。大石教務主任的歧視政策,引起台籍學生及部分同情台籍學生的教師的不滿,因此曾發生爭執,結果同情台籍學生的教師被迫辭職,大石則轉任他校。這種差別待遇,即使到了一九一九年一月頒布「台灣教育令」,標榜「同化教育」、「共學教育」之後,並沒有完全改善。日、台學生之間的差別待遇依然存在。
李筱峰,1991,”未完成的學業”,《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35-36。

他更善於演說。在學校裏,一有演講或公開表示意見的機會時,他常不放過。例如,當時學校裡的學寮(學生宿舍)在每天早飯之前有一個朝會,會中由學生按日輪流上台報告或演說。有些同學常在難以應付時,往往找秋梧代勞。秋梧常藉此機會,於言詞間,很技巧散佈一些具有民族意識的話語。或於弦外之音,批評日本人一些不公平的殖民措施,尤其對於趾高氣揚的日本警察,他最喜歡似褒似貶加以諷刺。此外,和他父親一樣,秋梧也善講故事。他常利用晚上宿舍熄燈之後,在宿舍外的走廊上,將他讀過的一些世界名著的故事內容,敘說給寢室的同學們聽。往往正當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時,忽聞舍監前來巡視,便一窩蜂奔回寢室假睡。等舍監一走,同學們又紛紛出來,找秋梧聽完故事的完結篇。於此可知,林秋梧在學校裏是一個表現慾極強的學生。

他在同學的心目中,是「最有前途的同學」「素好學、對文學有趣、勇敢為眾犧牲」「勤勉好學、聰慧過人、尤其對文學造詣尤深」。
李筱峰,1991,”未完成的學業”,《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40-41。

台灣民族意識的高漲,日本人豈能不知,但是留學日本,還是大有可為。


在《台灣青年》創刊的兩個月後,一位甫從日本千葉縣伊藤飛行學校畢業,並榮獲日本帝國飛行協會民間競技飛行大賽第三名的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回到台灣,作故鄉訪問飛行。台灣同胞鑒於謝文達所用飛機已經逾齡老舊,乃組織後援會,募集兩萬五千四百五十圓,購買一架新式飛機贈送給他。台北師範及台北醫專的一些前進學生,遂乘此機會出面幹旋於各學校的台籍學生之間,鼓勵大家出來聲援謝文達的壯舉,而以此為契機,促進台灣學生的大團結。這種情形,在日本統治者看來卻認為是「各學校學生的風氣急速惡化,反抗風氣高漲,團結黨徒….屢屢釀成惡性的紛擾」。
李筱峰,1991,”未完成的學業”,《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42-43。

文化協會的大老,還是會受到當時日本殖民官的敬重,不會如阿扁無罪先押、恐嚇逼供,Ma政府的專制腐敗,甚於當時的日治時代。

學生四十五名被捕,引起多方關注。文化協會方面的領袖林獻堂、蔣渭水、楊肇嘉等人得知被捕學生中大部分是文協的會員,乃多方設法奔走營救。北師裏的師長知道學生被捕,也焦急萬分,乃由他們的漢文老師劉克明走訪當時台灣的社會名流辜顯榮、許丙、林熊徵等人請其出面與台北州知事及其它當局交涉、陳情。被捕學生之家長,也於十八日召開父兄大會,向總督及檢察官提出「嘆願書」(請願書),請求寬大處理。二十二日午後,四十五名被捕學生,終於在松井檢察官長的一席「嚴重戒告」後,被宣佈不起訴處分。松井檢察官長謂:「在暴徒生徒之中,雖然有思想惡劣者,但許多人只是盲從附和。此次之釋放,並非只因學生父兄提出請願而決定釋放,而是以總督閣下(按田健治郎)之種種考慮,為顧及學生們之將來所作之決定。今後如再有不穩行動發生,將斷然嚴懲。」
李筱峰,1991,”未完成的學業”,《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49。

原來,那年的十二月,台灣發生了震撼全島的「治警事件」。由蔣渭水、蔡培火等議會請願運動的首腦們所發起的「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被日本當局扣上「違反治安警察法」的帽子。(該法公佈於同年一月八日)十二月十六日晨,日本官憲檢舉台灣全島各地的「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會員及重要幹部四十九人,加以扣押,其他受警察搜宅及傳訊者五十人,此外,被跟蹤、監視者更不計其數。一時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整個台灣陷入恐佈狀態。林秋梧因與台南方面的文化協會的同志韓石泉(事件中被扣押)、林占鰲、林宣鰲等人交往甚密,因此日本刑警的視線也不離開他。在謀職上更是百般刁難。

家無恆產的林秋梧,既不能自營事業,又不可賦閒在家,於是乃再思向外發展。這次,它發展的目的地,不再是日本,而是台灣海峽對岸的廈門。
李筱峰,1991,”異鄉漂泊”,《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59-60。

一九二五年中有幾件重要的事情於台灣島內發生:是年二月十七日,台灣議會請願運動進行第六次請願;三月十二日,影響蔣渭水甚深的中國革命之父孫文,病逝北京,遺囑他的同志要完成革命「必先喚起民眾」;三月廿四日,《台灣民報》舉辦追悼孫文大會被禁止;五月底,上海發生日本紗廠殺害女工的「五卅慘案」,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氣焰更見高漲,引起工人大罷工;六月廿八日,「二林蔗農組合」成立,但於九月廿七日開大會時與日警發生衝突,釀成十月廿三日的大逮捕,史稱「二林事件」,促進農民運動的急劇發展;而更重要的是,這年的五月十日,因治警事件入獄的蔣渭水等人,假釋出獄。

由上面這段報告,可以窥見當時日警當局對文化演講的不放心。也因此,文協的每一場演講,都有日警臨場監視,一遇到演講人的講詞太過於激烈,或聽眾情緒太過於高昂時,日本警察便會提出警告,甚至命令「辯士停止」。「辯士」與日警之間常因此發生爭執,群眾也更加群情激昂。葉榮鐘曾追述說:「日據時期鄉下的警察,事無大小,均由派出所的『大人』頤指氣使,予取予求,無人敢說一聲『不』,保正請客,台籍紳士無論如何德高望重,也無人敢坐大位,就是日本人的公學校長也不敢坐,一定要當地派出所的巡官纔有資格去做首席。雖然在官階上校長比巡官高一級,在民眾的心目中,『不怕官只怕管』這一句俗語在這裡有百分之百的確實性。農村民眾在動輒得咎的悲慘環境中,畏警察如虎,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他們見到文協派來的辯士,竟然敢和警察分庭抗禮,甚至在講壇上和臨場監視的警官形成對立,只這一點現象就夠使他們揚眉吐氣了。何況有時辯士援用立憲政治的理論對官吏教訓一番或偶然對警察諷刺一下,莫怪他們要心花怒放,而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林秋梧便是這種喜歡「對官吏教訓一番或偶然對警察諷刺一下」的辯士。有一次更因為日警的取締,命令他中止演講,林秋梧一氣之下,當著眾人面前摑了日本警察一記耳光,民眾雖然為此歡呼,林秋梧則因此遭到一天的拘留。

李筱峰,1991,”民眾啟蒙運動”,《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70-72。
(未完待續,撰於2009/09/09)

2013-07-23

【影片】「服貿協議 木馬屠城」座談會(4)雙向問答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07-22



(共4段,播放清單網址
服貿座談_Q&A

Q1.經歷所謂的ECFA到這次的服貿協議,我們現在應該要趕快做的是不是應當讓更多人更清楚馬英九和中國在做什麼對台灣不好的事情?當務之急是否應該讓更多台灣人去覺醒?

Q2.ECFA中有終止條款,何時使用終止條款比較適當?會有什麼後果?可不可能使用終止條款?

Q3.就反對黨角度來說,目前反對黨的任何政治人物都沒有說過反對自由貿易,那要如何反駁國民黨政府簽FTA或ECFA,因為任何的反對會被解讀成反對自由貿易?

Q4.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正在下降中,而且金融系統會出大問題,但馬政府仍不斷西進,簽各種協議,在場專家如何看這樣的情況?服貿協議中有談到賠償,這個賠償由誰仲裁,在不對的開放下,如果真的開始運作會不會造成我們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卻要賠償的問題?

Q5.ECFA簽了之後掏空台灣,服貿協議簽了之後讓中國可以統戰台灣,建議台灣社應該多舉辦類似活動,並邀請各行業的代表來座談。
回答:
黃天麟:
1.要讓更多人知道馬英九是在做什麼,是大家要共同努加的目標,為什麼會無感最主要的就像是溫水青蛙,他不是用軍事或政治力量,而是利用的是經濟力量,讓大家認為對台灣是好的,大家就會相信這個。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欠缺一個反對黨來反對這個。

2.ECFA有一個終止條款的,可以直接通知,不過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我們現在積極要做的是以後的談判都不要通過,像這次的服務貿易協議不要通過。

3.ECFA要簽的前題應該是先與菲律賓、印尼、美國簽FTA後,再與中國簽ECFA,這樣就不會有問題。服務貿易協議也是一樣,應該先簽商品貿易協議再簽服務貿易協議,這就是一種阻擋的方法。

4.中國經濟如果出問題對台灣是好的,台灣的廠商一時會不好,衝擊很大,衝擊一時但未來是好的,但會不會產生金融風暴卻沒有這麼悲觀,中國和台灣的情況不一樣,在中國大銀行都是屬於政府的,發生問題時一紙命令就可以解決,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一定會下修而正常化。

林向愷:
1.很多民進黨人士及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最大的罩門就是聽到自由貿易協議就什麼都不敢反對,其實自由貿易要對大家都好是有前題的,例如二人三腳競走,如何能不跌倒?有二個要素,第一個是靜止不動,也就是所有生產要素都不移動;另外一個就是三隻腳的移動速度要一樣,就是生產要素移動的速度都一樣的情況下也對大家都有好處,自由貿易會產生輸者圈及贏者圈,一定是生產要素移動速度不一樣,現在生產要素移動速度最快的是資金、技術,人只有部份可以移動,土地完全不能移動,在這種情況下開放是不會對大家都有好處。其實這次大家都有感,可以從這次近8成的人反對服貿協議看出來,從兩岸經貿交流以後所產的輸者圈及贏者圈,第一人數差距過大,第二所得差距過大,這會導致人民不支持。現在要做的是如何將反對力量動員起來。

2.台灣加入WTO已開放70%,如果再開放10%,效果有限但衝擊愈來愈大,所以在目前WTO的架構下其實是夠的,不夠的以後再說。有人會說跟其他國家簽FTA就代表WTO不夠,其實是錯的,全世界有兩個國家簽FTA最多,一個是新加坡,它太小,跟他簽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另一個是墨西哥,其實墨西哥的經濟並不好。一個政府的施政應該要整體與平衡。

3.全世界可以成中樞國的經濟體只有4個,歐盟、美國、中國與日本,大家可以看韓國的策略,韓國也害怕中國的磁吸效應,所以韓國的談判策略是先歐盟、美國,再來中國或日本。要簽ECFA可以但順序很重要,馬英九說簽了ECFA就沒有人會反對我們跟其他國家簽FTA,但已經3年了仍然一事無成。

4.在服貿協議中沒有終止條款,它只有爭端解決的機制,不是由WTO處理,而是由第10條所規定的經合會來處理,這已變成國內事務,要如何解決?在ECFA中如果要透過終止條款會很麻煩,但馬英九說ECFA是準國與國的條例,那透過立法院或公投就可以廢掉了,就看執政者願不願意做而已。
續問:

Q6.現在贏者圈與輸者圈的差距愈來愈大,但是反對的聲音一直都沒有出來,我想是因為現在反對的都是小眾,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機制能夠匯集這些反對的聲音,台灣教授協會在7/27日17:30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凱道公民大會,希望大家都來參加,將這些反對聲音發出來。

Q7.剛才有提到反對黨的態度問題,但是重要的是立法院的多數是國民黨而非民進黨,如果要將這個協議的內容有所修改,重點是如何能說服國民黨內的一些委員能夠不畏懼。例如下次不被提名或是黨的意思,而來廢止這個協議或是修改條文內容,這方面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性?或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國民黨的委員有道德勇氣能夠站出來對抗黨的旨意?還有這個協議的條文是否可以修改,還是要向政府說的一定要包裹表決?

回答:

黃天麟:
1.贏者圈和輸者圈的差距愈來愈大,不滿的人愈來愈多是沒錯的,但是反過來是贏者圈的力量愈來愈大,輸者圈雖然人數比較多但是愈來愈沒力,沒錢、沒權、什麼都沒有,就像本土社團的募款餐會一樣人數愈來愈少。在促統的影響下,這些輸的人的力量就不夠了。

2.關於第二個問題,因為我不是民進黨的主席所以我無法回答,我們只能做的是,就像7/27的活動出來的人數如果不是5萬、10萬,而是20萬,就可以對政府形成壓力,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反對力量的動員能量愈來愈低。

3.至於包裹表決的問題,現在政府的立場是說如果修改條文那整個協議就廢止,那這是最好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它廢止,但是國民黨並不笨,如果真的修改一條也會立即通知北京配合讓利,所以不用擔心是否是包裹表決,他們的目的就是讓它通過。

4.我們現在已經是面臨一個垂死掙扎的地步,所以大家要努力。

林向愷:
1.三年前簽ECFA時,我曾希望能持續在審查的過程中每天都能發動20萬人出來反對,應該可以產生壓力,但那時的社會並沒有這樣的能量,因為大家認為ECFA是好的,中國讓利那麼多,早收清單那麼好,但是幾年下來,台灣社會集體焦慮是薪資不漲、工作難找,所以我覺得這次會有機會,不是一次20萬人,而是持續包圍立法院,讓立法院有壓力。

2.包裹表決還是可以廢除的,我覺得這次比三年前更有機會。

3.在兩岸的交流中應該要堅持台灣的主體性,如果有主體性也就不會向中國人士來爭竉,假如在兩岸交流中如果不能堅持主體性的人愈多,其實對台灣主體性傷害愈大。

主持人:張炎憲教授(台灣社社長)總結:
1.大家都希望台灣民眾能愈瞭解馬政府的想法,和中國簽訂服貿協議的用意,愈多人知道愈好,所以台灣社才會辦這樣的座談會,大家透過錄影及網路讓今天沒有來的民眾可以瞭解比較詳細的經濟問題,還有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2.林教授提到的台灣目前沒有主體性的問題,這是目前最嚴重的現象,受到國民黨長期奴化教育的結果造成大家台灣主體性都比較欠缺,如果有台灣的主體性意識,在和中國談判時就不會出賣台灣,馬英九自2008年以來的任何作為都是以中國為主,這是台灣很大的危機。

3.馬英九目前所做的都是和財團綁在一起,但是卻沒有照顧到台灣一般的民眾,這次服貿協議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台灣的一般民眾。實際上在國民黨的蔣介石、蔣經國時代都和財團有關,他們不會站在台灣的立場來做事,所以大家應該要瞭解國民黨的本質,未來在2016年民進黨若要重返執政應該要以台灣大多數的人民的利益為主這樣才會有選票,財團畢竟是少數。

4.現在可以看出抗爭愈來愈冷、街頭運動愈來愈困難,馬英九也不理會民眾的抗爭,立法院國民黨是多數,行政資源全部都被控制住,馬英九的目的就是要壓制台灣人民,消滅台灣意識,一步一步和中國串連在一起壓台灣。所以我們目前要做的是一方面要瞭解問題的本質,另一方面要結合群眾在街頭抗爭,所以台灣教授協會在7/27在凱道邀請各行業控訴服貿協議損壞台灣的利益,希望大家能在7/27下午17:30到凱道參加。7/27下午14:00台灣社也會舉辦一個獨立論壇,以後在每個月的第4週的週六下午都會舉辦獨立論壇,也希望大家都能參加,7/27的獨立論壇會在台灣社總部(青島東路5號2樓之2)。

聲明稿【捍衛言論自由 控訴警察違法】(請協助轉發po文)


(photo source: 呂家華facebook

台灣永社
2013-07-23


【捍衛言論自由 控訴警察違法】聲明稿

大埔事件後,陸續發生和平倡議民眾遭警察違法逮捕、拘留及移送問題,尤有甚者,今天(7/23)馬總統參加衛生福利部揭牌儀式,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於馬總統座車行經交通管制區時高喊「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口號,事後遭警方依「公共危險罪」逮捕、送往大同派出所;參與聲援的洪姓同學在與警方推擠的過程中,亦遭警方撂倒,致其頭部撞擊人行道出血而緊急送醫,且警方並以「公共危險犯現行犯」為由,在急診室欲伺機強行帶離受傷的洪姓同學。另外,江宜樺院長於中央社出席新書發表會時,亦遭到民眾抗議,黃同學等三人分別被警察帶去中山分局建國派出所以及長春派出所。

基於以上情事,我們對馬政府做出以下三點要求:

1.落實兩公約及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

人民對總統高喊「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等口號,係屬憲法第11條「言論自由」及兩公約「意見自由」保障之範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性意見也針對意見自由的保障提出進一步的闡釋,表明在任何情況下,皆不得對於行使意見與表達自由之個人任意逮捕、施以酷刑,或威脅其生命甚至殺人等攻擊行為,否則皆不符合公政公約第19條的要求。我國既已將兩公約國內法化,即須依照兩公約的規定,有義務擔保人民得自由行使意見表達之權利,免於他人意圖使其噤聲之違法干預。馬政府不應執其公權力之便,從義務的擔保者轉身成為權利的加害者!

2.停止違法及濫權行為

依最高法院的實務見解,刑法第185條之「公共危險罪」必須達到相當壅塞或損壞道路、妨礙交通之程度。而教授與學生行為顯無違反相關刑事犯罪之情事,警察即不得依現行犯予以逮捕,警方以本條為由將民眾強行帶離,完全於法無據!此外,特種勤務條例第12條有過渡擴張國家安全局權限之疑慮,導致今日之濫權事件,應有進行修正檢討之必要。

3.停止警察暴力行為、停止將警察做為違法工具

國安局及警察對人民違法暴力之逮捕,不僅已涉犯刑法第125條之濫權追訴處罰罪、第302條妨害自由罪及第277條之傷害罪,更是嚴重侵害言論自由之基本權利。因此要求停止濫用警察職權行使暴力,同時呼籲員警不要成為上級違法亂紀的傀儡工具、國家濫權的代罪羔羊,否則恐將面臨一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聯合聲明團體:
永社、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澄社、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


source: 台灣永社

2013-07-18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讀我評(1)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07-17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著者:
李筱峰,1952年生,台灣台南麻豆人。曾任:《八十年代》《亞洲人》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主筆、研究員: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北社副社長;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委員。

現任: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輔仁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解讀二二八》《台灣歷史閱覽》《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年代》《台灣—我的選擇》《統獨十四辯》《進出歷史》《台灣史100件大事》《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灣史》……以及《李筱峰專欄》等政論文集數冊。 

前言:
林秋梧生日治時代,對於凡是反日本殖民的人物,皆受KMT的ROC表揚,茲不知此位林先生,若非早死遇到228,必然會用更劇烈的手段反KMT、反ROC。

書評中,讀者會看到林秋梧,這位台灣神的偉大思想與勇於反抗帝國殖民的犧牲與奉獻。

林秋梧年壽32,受日治時代教育與自修漢學,生命短促,做的事情比許多自稱老XX台派的還多。


一般而言,對於任何一位享年僅三十二歲,名不見稱、行無特性的青年來說,史家通常不會加以留意。但是,以林秋梧這樣一位英年早逝的人物而言,他的生平與思想,卻是歷史學上具有價值與意義的研究對象。

因為,在林秋梧短暫的三十二載人生中,他卻是一位具有多重角色的人物,他曾經是事涉日治時代抗日學潮而遭台北師範退學的一名學生領袖:他曾經投身於一九二o年代前半期由「台灣文化協會」所推動的文化啟蒙運動;且在文化協會分裂後,步入禪門,赴日本佛教大學深造;返台後,積極致力於台灣的佛教改革,掃除迷信;他曾經在一九三o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激起漣漪;更重要的是,法號「證峰」的他,透過宗教運動,又回到社會運動的路上。他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團體,關切工農運動,創刊左翼刊物《赤道報》;他寫過近百篇的宗教、政治、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評論及創作。他的解放的宗教觀,至今看來,仍屬前衛。更令人稱奇的是,他的禪學理論,卻能與唯物史觀的馬列思想搭上線;此外,他也參加舊詩社,好寫舊詩以明志,而一方面也趕在新文化、新文學的行列中,從事白話文的創作…。

總之,林秋梧具有多重的角色,他是神職人員、是文化人、是社會運動者,也是一位思想性的人物。他是台灣二、三o年代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左翼青年的一個取樣代表,也就是那個時代的青年的一個特例。雖然他僅匆匆活了三十二歲,但是透過他短暫的生命,透過他具有創見、或許具有盲點的言行,可以讓我們檢視視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貌……。
李筱峰,1991,”前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13-14。

林秋梧家中貧寒,勉強過日,對於初期日治時代警察的跋扈很感冒,敢於出來反抗。

林秋梧出生時,家道已衰。林家生計,大部分靠林父以挑賣水果維持。據林秋梧的次妹林秋(岑鳥)回憶:林父經常以扁擔挑著兩籮筐的水果,在烈日下,或在寒風中,穿梭在大街小巷裡叫賣。常時稱呼這種到處走動的小販為「行商」。「行商」的辛苦,不僅在於流動叫賣,更往往還要走避日本警察的取締。往往在停下來休息或交易時,警察會上前取締,有時罰錢,繳不起罰金時,往往無法取回遭沒收的秤子。有些嚴厲的警察,甚至會將秤子狠狠折斷。林父便是在這樣的生活夾縫中,挑起家計重擔。這種窮困的情況,到了林秋梧進台北師範後,才稍漸改善。林秋梧自小即生長在如此困厄的環境中,深切體會民間疾苦。他日後所表現出對無產大眾的特殊情懷,以及與象徵日本統治形象的警察的爭執,顯然在其年少時代即已埋下種因。他的一位學生曾以「憐貧愛眾」「待人平等」來形容其為人;他的詩句「願同弱少鬥強權」更自己刻劃出濟弱抗強、打抱不平的性格。這些性格的萌芽,我們或許從其幼年生長環境中,可獲得一些理解。

入公學校後,他得知附近的「七娘媽廟」裏有一位漢文先生開設私塾教導孩童學漢文。許多家境寬裕的孩童,都到私塾去學漢文。私塾上課的時間,在公學校放學之後。學費也無硬性規定,自行束脩即可。秋梧雖知道自己家境拮据,卻耐不住求學慾望,經過幾番向父母的力爭之後,終於如願以償進私塾讀漢文。
李筱峰,1991,”家世與時代”,《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20-21。

日本人統治台灣分三個時期,有如孫中山所言,軍政、訓政、憲政,日本第一期為「安撫時期」。


第二期以一九一八、九至一九三七蘆溝橋事變為止,稱「同化時期」;第三期自一九三七到終戰止,為「皇民化時期」。第一期的「綏撫時期」約二三、四年的時間。此一時期,日本當局除了以武力鎮壓各地風起雲湧的武裝抗日運動之外,一方面部署其統治機構、建立開發基礎;另一方面則設法「安撫」居民,一切措施寬猛並施,以台灣殖民地基礎的樹立為首要。這一時期的七任總督,皆為武官總督,其中以兒玉源太郎任內(一八九八年二月-一九o六年四月)起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對殖民地發展最具成果。

日本治台的第一期,每一位總督都必須以鎮壓連年不斷的台灣人抗日游擊隊為其重要課題之一。兒玉、後藤時期所發佈的「匪徒刑罰令」(一八九八年),成為報復抗日行動的法寶。日本從領有台灣開始,到林秋梧出生的前一年(一九o二年)為止的八年之間,僅憑日本政府一方的統計,台灣人被殺戮的人數就已達三萬二千人。這個數字,超過了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一。
李筱峰,1991,”家世與時代”,《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23-25。

不過,據林秋梧的二妹林秋(岑鳥)(小林秋梧約五歲)的回憶稱:事件後,余清芳等人,被日警綁赴台南市街,遊街示眾。曾遊行過花園町(今公園路)的林秋梧家門前。人犯中因為腳釘腳鐐,腳部流血,沿路滴血而行。嚇得林秋(岑鳥)躲進屋內不敢觀看,半夜並且作惡夢。從林秋梧胞妹的這種反應,或許可以推想,這個事件對林秋梧或有某程度的刺激,也未可知。

再說,儘管西來庵抗日事件充滿著激昂的民族主義情緒,但是究其本質,卻是一種利用乩童符咒等手段行事的宗教迷信,沒有脫離傳統農民暴動的性格,沒有具備近代民族運動的性質。因此,這種暴虎憑河的行動,到了日本統治台灣已達二十年、教育已更普及的一o年代中期之後,自然就接近尾聲。代之而起的,便是二o年代的非武裝抗日運動。
李筱峰,1991,”家世與時代”,《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27。

老實說:日治時代,台灣人自覺為中國人,民族意識很強,因此對於中國人KMT到台灣,會保留相當的容忍。

明治末期與大正前期的社會主義與民本主義思潮,衝擊著當時在日本與中國留學的台灣青年,為二o年代即將展開的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埋下歷史的伏筆。

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的伏筆,在一九一七年、八年頃,受到世界局勢的激盪而終於浮現出來,一九一七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長達三世紀的羅曼諾夫王朝。繼而同年的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俄國革命給世界上的社會主義思潮更大的鼓舞,連一九一八年避居上海的孫文也電賀列寧革命成功。對於掙扎在差別、壓迫、榨取的殖民地人民而言,俄國革命無異是對獨立革命成功的一大鼓舞。繼之,一次大戰結束的一九一八年一月,美國總統威爾遜(T.W.Wilson)發表了戰後國際政治原則的「十四點宣言」,其中所提到的「民族自決」原則,也帶給世界上殖民地的弱小民族極大的鼓舞。因此,大戰後在歐、亞、非的一些弱小民族,風起雲湧地興起民族自決或民族獨立運動。例如,同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朝鮮,於一九一九年三月發生了「萬歲事件」的獨立運動。三、四月間,在全朝鮮的六百十八個場所,發生了三百二十二回暴動,以及七百五十七次的示威運動;而翌月,中國也發生五四運動,掀起反日的熱潮;同年,愛爾蘭也獨立…….。

一九一八年頃的時潮,為二o年代帶來了「反資」的社會主義與「反帝」的民族運動的浪潮。林秋梧後來在他的詩句「省識時潮最上禪」所說的「時潮」,便是指這樣的時代潮流。
李筱峰,1991,”家世與時代”,《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望春風文化,台北,pp.29-30。

(未完待續,撰於2009/09/09)

2013-07-15

信仰228


(科索夫獨立,民眾徹夜狂歡,picture source: AP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07-05

信仰是最強悍的軍隊,沒有信仰的軍隊是散沙,有台灣神信仰的台灣國鄉親,本身就是武功高強的軍人。
甘地如何救印度?甘地的軍人在何方?
科索夫的軍隊在哪裡?何以能獨立?
以色列建國初期有軍隊嗎?何以能建國?
想一想信仰的力量吧!
台灣國的鄉親,只要能堅持228信仰的理念成為台灣神的支持者,就可以因信仰而建國。
(撰於20080326)

【影片】「服貿協議 木馬屠城」座談會(3)林向愷主講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與簡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07-15


主講人:林向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今天來報告這個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只對台灣經濟、台灣社會有很嚴重衝擊,黃會長,他一再強調ECFA,我記得在簽ECFA前,我們有幾位一再反對。我現在先說明,過去我們兩岸或台灣跟中國之間的經貿交流,只是有交流單向開放,依據的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沒有什麼架構,就是一個開放,單向開放;但簽了ECFA以後,台灣跟中國的交流是有架構的,這個架構最後的目標不只是商品可以自由移動,還有人民跟資金雙向移動,所以我這邊特別講,這個架構一簽,台灣基本上必然會走向一中市場,一中市場跟其他的FTA最大的差異就是-人員可以自由移動。所以ECFA簽訂,對台灣未來的經濟或是政治的走向有很嚴重的衝擊。

所以我這邊講到,你可以看簽了ECFA以後,我們跟中國之間的經貿交流單向開放,過去單向現在變成雙向,中資開放中國人士來台,慢慢你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中國人,而且更重要的這ECFA的協議裡面它有授權成立一個所謂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要處理什麼事情?要處理商品、貿易自由化的協商,還有這次這個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商,投資便利化的協商,還有兩岸未來經貿有爭議的機制,所以我一直在講ECFA。馬政府一直在講這個ECFA是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FTA,其實這是錯的。因為所有國家,你只要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協定,它就是一個標準的FTA,為什麼?只要看它協定裡面的條例規定就知道:各參加的會員國仍然保持有貿易爭端時,仍可以向WTO去申訴,要求WTO來仲裁,這個都是標準的FTA,但是假如看ECFA它的協議內容就知道,它說雙方都會遵守WTO的精神,但是任何台灣跟中國之間的經貿糾紛的解決,是由兩岸所謂的經合會來處理。

簽了ECFA以後,台灣跟中國之間的經貿事務變成一國內部的事務,因為你已經自我放棄台灣跟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必須交由WTO處理,我覺得這個是讓台灣逐漸被迫走向一中市場的道路,而且到現在這個經合會,因為涉及到兩個國家的一個會議,一般的慣例都要在會後有新聞,這次會議裡面達成什麼共識?什麼結果?都要有新聞公報,但是他們一開始就決定不要有新聞公報,所以到現在開了幾次會不知道,只有這次才知道說,這個服貿協議是經過60次的協議,60次的會談才達成的,但是這個會談的內容有誰知道?沒有人知道。這個會談的記錄有沒有人看過不知道,所以我一直講,它是踐踏台灣,把台灣政府的運作整個架空,然後踐踏民主的價值,所以ECFA簽了其實台灣的民主、政治或是我們政府的運作已經被徹底架空。我這邊一定要要求立法院把這次的服貿協議的會談記錄交出來;若不交出來,以後大概再怎麼談我們都不知道,等到談完了就要叫立法院背書,這是違反民主的基本價值。

現在簽了ECFA後,剛黃會長也講到要商品和服務自由化,但是一般的慣例,是應該先談商品貿易自由化再談服務貿易自由化,他為什麼要倒過來?我一直在講:終極統一當然是馬英九他心中永遠的理想,他要追求的夢,但是台灣畢竟是一個民主社會,2016還是要選總統,所以他有急迫性,他現在做的,只要看2008到現在,尤其是2012以後,他要做的就是聯中制台。因為他是一個具有外省人-高級外省人統治心態的少數統治階層。他就是一個高級外省人統治心態。懷有高級外省人統治心態的少數統治階層,面對多數的台灣人有一個恐懼感,少數統治多數都有恐懼感,然後他也是外來政權,他是外來政權的復辟,所以外來政權面對在地的民眾,會有另外一個迫害,就是我們看到228、白色恐怖也都是外來政權的一個本質,所以馬英九基本上是一個外來政權,他要延續終極統一,終極統一在2016不一定可以完成,但是他要保證終極統一可以達到,所以也要聯中制台。

什麼叫聯中制台?要把少數統治這個劣勢扭轉過來。所以商品貿易自由化談的是關稅降低,只有商品在移動而已,但是服務貿易自由化它涉及的是資金跟人員的移動。可以看中國留學生、中國學歷一直在開放,中國配偶取得身份證的限制愈來愈鬆,還有包括這次服務貿易自由化裡面關於人員的移動,其實都是在開放。開放的結果,希望能夠儘快達到少數統治的劣勢扭轉過來,我覺得這個是他為什麼要把商品貿易自由化後談,先談服務貿易自由化,因為這個服務貿易自由化裡面涉及到人員跟資金的移動。

這次因為跟著謝前院長到香港去開會,其實我覺得讓中方最大的瞭解到是什麼?因為大家都說經貿交流下去,經貿交流對大家都有好處,所以應該是反對最少、共識最多,結果在那次會議裡面我覺得共識最少的就是兩岸經貿的交流,因為兩岸經貿愈交流其實,尤其是簽了ECFA以後,大家開始真正認識到所謂兩岸之間的,不管制度、市場還有企業型態都有很大的差別。瞭解到雙方的差異,台灣認同就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或是統獨傾向拒統的這個比例在2008以後,它是在顯著的增加,2000年到2008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比例只有些微的增加,但是2008以後,馬英九加速兩岸的經貿交流,可看台灣認同在2008年後持續升高,這個東西在這次的會議裡面,我想中方的代表應該會有很深的認識。兩岸經貿中方不太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大一個差距,所以他們在關於兩岸經貿交流裡面,中方的主談代表就特別講到他們是經過60次會議,不然我也不知道是60次會議,我們民間部門或是立法院事先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辦法插手。這種黑箱才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我覺得這種黑箱以後再繼續談下去,等於是把兩岸經合會變成是一個太上政府,試行統一的一個行政機關,完全忽略到兩岸之間政治制度的差異,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

服貿協議的大餅是看的到吃不到的。因為服貿協議裡面,服務業的種類依照聯合國的分類標準,有生產型、消費型、物流、金流還有社會服務。從這個分類來看,你會發現服務業所提供的貿易種類非常複雜,性質本質都不一樣。可以分為貿易財和非貿易財。什麼叫貿易財?電子商務可以在台灣向中國提供,它可以輸出,在台灣需要的電子商務服務可以從中國提供,所以這種叫貿易財;還有非貿易財,大家講的美容、理容那些,還有政府,政府的服務或是美容不可能靠進口來提供,所以它是非貿易財。還有特許的,服務業裡面很多是特許的,還有非持許的,這次爭議最大的其實在非特許,非特許像設置美容院或是設置洗衣的、整染的,這些都不需要特許,還有它也分為勞力密集或是知識密集,剛講的電子商務就是屬於知識密集,勞力密集就是美容、理容,那這個服務業所提供的服務有那麼大的差異性,所以這種差異性存在,那這個服務業又有另外一個特色是它跟在地的生活習習相關。

是因為經濟發展了,大家所得增加了才有這些需求,但是台灣跟中國在生活習慣、文化語言比台灣跟其他國家要小。假如我們在WTO對菲律賓承諾開放所有服務業,菲律賓人會不會來台灣開美容院?即使你給他50塊,但言語不通你不太願意給他服務,因為這一個特色,一般來講WTO在講到這種勞力密集的非特許的這些行業一般都不是開放的重點。我舉個例子,我開放美國可以來這邊當律師,當會計師沒有用。因為高考,律師考試都不會及格,你也不能執業,所以有這種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我剛講到台灣跟中國之間在生活習慣、文化語言差異比較小的情況,為了降低對國內工作機會的衝擊,我們不應該以我們在WTO的承諾-對其他國家的承諾做為這次服貿協議開放的標準。就是剛剛黃會長講的,中國不願意把這樣的事情拿到WTO講,所以不需要開放那麼多。看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講,他最自豪這些都是依照WTO的原則開放,但是他忽略兩方在服務業的差距在根本上很小,一旦開放衝擊很大。

服務貿易的開放內容其實跟商品貿易不一樣,商品貿易談的只是關稅,是貿易成本,但是服務貿易開放的是市場的開放。要不要把這個市場開放讓你進來經營提供服務,這是最根本的差異。所以你看這次服貿協議,中國對台灣的開放包括幾個我等一下會講,資金進去怎麼運用,可不可以獨資還是一定要合資,或設立分公司,還有擴大業務範圍,這是另外一項。最重要一項,很多的服務業包括台灣也一樣,有很多進入市場的障礙,這個障礙不是關稅,就是很多像是要申請他不一定要核准,還有簡化許可的程序,這個是服務貿易開放或自由化裡面要談的這三項,但是你看馬政府他一再強調中國對我們開放的項目比我們對他開放的項目還多,但是表面看起來,你假如項目來比好像我們比較有利,但是我今天要講的就是開放的條件其實不對等。

舉個例子,台灣電子商務對中國是全面開放,你可以在境外向台灣提供服務,然後設置的區域在台灣沒有限制,但是台灣的電子商務到中國設置只能設置在福建,而且我們對中方來台灣合資的比例沒有限制,但是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要到中國去合資比例有限制,更重要電子商務還要經過中國所謂ICP的許可證,那個許可證等一下我後面會講,會導致未來台灣的社會的整個言論自由會受到嚴重的限縮。那我接下來講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更重要的是電子商務要同時允許他能夠擁有物流業的許可,不然你賣東西卻沒有辦法物流,成本也會變的很高。在香港跟中國簽CEPA的時候,中國讓香港擁有電子商務也擁有物流業。但是我們這一次跟中國簽服貿協議的時候,並沒有爭取到同樣的配套。即使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要到中國成立商業據點,因為少了一個物流業的開放,所以成本會高,會競爭不過別人。所以我覺得我們在談判的時候欠缺策略的觀點,只關注項目。這個問題在ECFA早收清單也出現過。我不知道是馬英九太聰明還是怎麼樣,更重要的是-中國對台灣的開放,都是設立商業據點。目的是要台灣把資金跟人才帶到中國,因為透過合資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讓中方的企業能夠成長學習,學習這個服務業的know-how。中國對境外提供服務或境外消費,但對台灣的企業基本上不太開放,所以他只開放你到中國成立營運的據點。你要怎麼去成立?成立後就要把資金跟技術從台灣帶走,所以會導致另一波的磁吸效應。

這邊再舉一個例子,這個服貿協議中有關市場研究服務業,市場研究服務業就是做民調的。市場調查轉到民調很快,台灣對中方市場研究服務業的服務提供沒有限制,你可以在境外提供服務,可以境外消費,可以來台灣設立商業據點,或是中國人士來台灣都可以。但是中方他不允許台灣的業者在中國境外提供服務或在境外消費,他說你要來一定要在中國設立商業據點,所以這都是不對等的。服務貿易自由化著重的是市場開放的模式,會引發另一波磁吸效應。先把這個模式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因為服務貿易著重的是市場的開放,就是如何提供這個服務,這個服務提供的市場開放模式,在服務貿易的協議裡面可以看到有4種模式,第一個是跨境提供服務。就我剛剛講電子商務,可以在台灣向中國的境內提供這叫跨境提供服務。第二是跨境消費,台灣向中國的消費端提供服務。第三個模式不能跨境提供服務,你要來一定要在我境內設立商業據點,這個商業據點有獨資、合資或是合作,還有自然人呈現,就是我來這邊短期居留提供服務我就離開,所以大概就這4種模式。

而不對等在哪裡?我方對中方開放,模式一就是跨境服務提供,我們有47項完全沒有限制,就是我不限制你,你都可以這種方式來提供,其中還有25項技術不可行,像殯葬業你不可能跨境提供服務所以技術不可行,這些25項都是因為屬於非貿易財,美容也是屬於裡面的,不予承諾就是不允許中方的企業在境外提供我方服務的只有4項,那你看一下中方,中國對台灣的開放,沒有限制只有17項,有限制的開放,這其中我今天早上再check一下,有限制的開放只有4項,不予承諾裡面其中有一項是技術不可行,不予承諾有33項,就是中國根本不允許你境外提供服務,你要就來。模式二就是境外消費,這也有很大的差距,模式三就是商業據點的呈現,我們都是沒有限制,中國限制台資的企業到中國可以獨資的只有39項,不允許獨資透過合資的16項,不承諾的只有一項,你可以看到兩方的差異很大,模式四是人員的移動,這二個就比較接近都有一些限制,所以你可以看關鍵在模式一及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二可以跨境提供,台灣的企業不一定要到中國成立商業據點去提供,模式三就是你要提供服務一定要到中國境內成立商業據點,會讓台灣產生下一波的磁吸效應。為什麼?現在為了中國的市場,其規模比較大,但中國又限制你在台灣不能提供,所以必須要把資金跟人才帶到中國,我們台灣對在中國的企業又可以允許跨境提供服務,這些對台灣的服務業有一個很強的誘因,把資金人才帶到中國去,這個服務貿易協議會引發另外一波的磁吸效應。

這個大家可能沒注意到,我們現在關心的當然都是對國內工作機會的衝擊,比較忽略掉下一波這種資金人才因為這種不對等的開放,或開放模式的差異會迫使台灣的服務業必須要到中國去成立商業據點,把台灣的人才資金帶到中國,加上中國跟台灣的經濟規模差異太大,所以會另外一波的磁吸效應。你去比較我們開放是不對等的,開放不對等的情況下就會引發這種效果,因為台灣服務業的業者到中國去投資以後,我可以跨境對台灣提供服務,所以為什麼要在台灣經營,所以資金跟技術會大量外流,服務業會空洞化,剩下來在台灣的服務業大概都是屬於非貿易財的服務業,什麼叫非貿易財,政府部門、剛講的殯葬業等都會留在台灣,其他可以走的會因為這種開放的不對等移到中國,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江澤民很早就講過,把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掏空勝過1000顆飛彈,這就是我講的磁吸效應。

服務貿易協議應該叫做服務投資協議,因為它裡面最重要就是涉及人員跟資金的移動,讓中國人士可以來台灣其實會嚴重衝擊台灣的工作機會,目前最有爭議的地方,是這次服務貿易的談判,假如去看那個項目它的附件一,中國要求台灣開放的項目大部份都是屬於非特許的行業,美髮、餐飲、運輸、倉儲、印刷,其中還有一項我也覺得很奇怪,開放公路、橋樑和隧道的管理,我不太清楚他在想什麼?你去看裡面那一項,中國對台灣沒開放,但台灣對中國有開放一項橋樑、隧道管理,假如重要的硬體建設管理是掌握到敵對國家的手裡面其實對台灣影響很大。

這些非特許的行業有一個特色,他的技術層次很低,美容業的那些人跑出來講我們連鎖店比他們的競爭力強,但是連鎖店可外移,關心的是在你住家週邊的自營者那些小的美容院,那些美容院一旦受到衝擊影響的不是一個人的工作機會而已,影響的是整個家庭的生計。這顯示我們經合會,如陸委會送給立法院的報告可以看出,他的諮詢各種產業可能衝擊的時候就漏掉這幾個,就是沒有美容還有餐飲、運輸、倉儲、印刷,我不知道他是故意還是忘了,假如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這個問題在哪裡?這些都涉及非貿易財,運輸、倉儲都是在地的而且這些非特許行業,我剛剛講過美髮、餐飲,越南人或是菲律賓人來這邊開,即使他開的再好很難跟在地的、國內的一般的業者競爭,因為文化、語言跟生活習慣的差異太大,但是台灣跟中國這方面的差異又特別小,所以等於中國的這些行業的服務提供者一旦進入這些行業以後,他完全沒有障礙,變成這些行業的一個強力競爭對手,加上成本又便宜。中國都會考慮到這裡,我不知道馬英九是不是真的為了聯中制台。

這個移居以後也形成我們台灣未來政府一個很重的財政負擔,你到香港、新界就知道,我這次特別去香港、新界,那裡面有一個香港政府提供的一個公共住宅,都是中國的人士來這邊,他沒有工作的,他這邊可以享受很多服務,使用他帶來的資金,對香港政府形成一個嚴重的財政負擔,未來台灣就有可能是這樣。

所以我覺得這一次包括反對黨都是在一個市場開放的框架下來談對產業的衝擊,但是很少從我剛講的這幾個面向來談對台灣社會的衝擊,尤其對台灣政治的一個負面的效應不能夠忽視。

這會壓縮台灣社會的言論自由,台灣民主以後還會在倒退,過去我們的線上購物,很多線上購物的業者到中國沒辦法營業,為什麼?他說你有意識型態所以他拒絕,我們在台灣沒有辦法做到中國的生意,這次服務貿易協議對電子商務服務仍然不允許跨境提供服務。所以只能去一定要到中國設立商業據點,設立商業據點不表示可以取得許可證,因為還有一個所謂ICP許可證,ICP的許可證你要取得必須通過中國的ICP的年度檢查,這個年度檢查就開始要在發言方面,要自我設限、自我檢查,最後所有綜合性的入口網站都自我要做新聞檢查、言論檢查。台灣未來社會的言論自由會受到限縮,但是這一項也沒有說承諾一定台灣業者申請ICP許可證一定都沒有問題。中國只允諾協助而已,最近只有三家外資通過取得ICP,如google為了要取得多困難,ICP的年度檢查裡面有什麼?必須簽一個承諾書,需承諾所提供的服務不會破壞國家統一、破壞民主團結、破壞社會穩定,誰來評判會不會破壞國家統一?最後就變成為了要通過這個檢查,所以會自我設限。如果存在這些問題,要依法接受主管部門的處罰,便永遠每一年都要面臨中國審查的要求,結果如在台灣有一個入口網站,為了要到中國做生意,結果開始對自己在台灣所有的都要自我設限,這非常嚴重。中國並沒有保證台灣業者可以取得ICP的許可證,通過ICP的年度檢查,擺在這邊就是要你言論自由自我設限,當台灣整個社會呈現的聲音都沒有獨的聲音只有統的聲音,我想這個就很麻煩了。

所以中國在開放這個有很深的戰略目標,我覺得馬英九其實這點他不笨,他是配合的。接下來,服貿協議忽略掉兩國產業組織差異。這個怎麼講?因為我們都認為中資來台好像都像民營企業,但是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背後都有官方資本的色彩,因為有官方色彩,來台灣後,不管是經營服務業也好,投資也好,有一致的戰略目標。台灣認為在商言商,中國的在商言商是因為他有官方資本的色彩所以一定有其戰略,統戰的目標。

舉例而言,台灣對中國的零售服務業、倉儲服務業有開放,而且開放它跨境提供服務。假如馬英九在任內又把中國農產品再開放,跨境服務會摧毀掉台灣的農業部門還有中小企業。中國最重要產業組織來台灣其實是要影響整個台灣農業部門或是中小企業他的價格,他不需要賺錢,在台灣賺多少其實不重要。而是要破壞台灣整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系,擾亂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運作才是重要。我這邊再講一個例子,這個也是一樣,印刷業雖然只能合資不能獨資,但是合資的結果把價格壓的很低,其他台灣國內的印刷業只有二條路,一者台灣業者跟中國搶價,二者退出市場。但是印刷業對中國而言是高度管制的,有其政治目的。假如中國把台灣大部份的印刷業都打敗,結果可能雜誌社要去找印刷廠印刷,只要雜誌裡面有反中言論,可能都沒辦法印刷,可能被迫要到國外去,成本都很高。大家只想到這個印刷來了我們有競爭,但是這些印刷都屬於特許。

還有一個,台灣跟中國之間的市場型態差異很大,中國假如對服務的需求量太大,在台灣市場變成獨買的力量,就是中國決定。如中國觀光客,中國觀光客可能佔台灣外籍觀光客裡面八成九成,這個時候中國觀光客就形成在台灣觀光業市場裡面的獨買力量,獨買力量有什麼問題,我這邊稍微說,這是已經發生過的。我們現在對中國旅行社開放到台灣,在服貿協議裡面講的很清楚,你來台灣開旅行社只能做在地的生意,你不能去接中國觀光客,但中國的國營旅行社很清楚他也不會透過服貿協議進來,利用假港資,中國已經買了大概三家台灣經營不善的旅行社,第一步壓低團費,團費壓的很低後台灣在地的旅行社只有二條路:要不然你就跟他拼,要不然你就退出。現在已經低到每天22到25美金左右,但是在中國的組團團費7天8夜人民幣還是要4000到10000,所以他可以在裡面賺很多的差價。一方面把你整個市場打亂,所以馬英九講的很天真,他說台灣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所以這些中資企業來台灣都不會形成獨佔。但中國只要破壞你的完全競爭市場,變形成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完全競爭市場被破壞後,很多人選擇退出,其實到最後他還是可以壟斷。

我這次參加香港的一個會議感受很深的就是:我們的學者還有部份政治人物跟中國爭竉,我覺得這是台灣很大的危機。這些人比的是我跟中國哪一方面人士可以見到誰,我可以跟他經常互動。台灣的自主性會因為這樣子而流失,這是很嚴重的危機,大家現在已經感受到。我覺得台灣有點像漂流木,主體性喪失以後,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那你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最好的方式你就跟中國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然後變成一個你的安全裝置,萬一這個漂流木哪一天瓦解沉掉了,在中國還有人幫你,這是我覺得我們在兩岸交流裡面太欠缺主體性,尤其學者還有部份的民代為了爭竉。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但看在我眼裡覺得不應該為了個人利益,這個服貿協議也是一樣,為了個別企業利益,大家很少注意到整體,你個別利益也許你短期可以享受,但是整體利益不在你個別企業利益也是在長期會消失。

主持人:張炎憲教授(台灣社社長)總結:
林向愷教授剛剛講得非常沈痛,總結有三方面:

第一,服貿協議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開放的內容也有差異性,因為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結構是不一樣的。

第二,服貿協議簽訂後,台灣的人才跟資金會往中國流,台灣就會被掏空,以致於台灣人會找不到職業。

第三,馬英九是用外省權貴統治心態來統治台灣,他先聯中制台,再來終極統一,他認為國民黨現在還無法完全控制台灣,所以需要借助中國的力量來統治台灣,這是台灣很大的危機,但站在馬英九或國民黨的立場來看,這是很好的事,因為這樣就可以永遠統治台灣。

2013-07-09

「服貿協議」木馬屠城座談會紀錄(二)


主講人:黃天麟(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台日文化經濟協會會長)

ECFA的本質:終極殖民統一架構協議
E---Eventual
C---Colonization
F---Framework
A---Arrangement




服務貿易協議本質

服務經濟殖民終極統一的協議,ECFA的實踐,由北京定案,馬政府配合化獨漸統振興中華的完結篇。

馬政府目標──終極統一,中國目標──祖國統一,兩目標結合。
以飛彈、反分裂國家法建構一個中國框架,以經促統為執行方針。
2013-2016吳習會(一國兩區)、服貿協議(經濟)、互設辦事處(政治)形成對台工作新三角。

服務貿易協議搭配
台灣自由貿易示範區(高雄、桃園、基隆) 、北京對應海西特區平潭特區、上海自由貿易區、全面將台灣經濟自由化變成自由島。

互設辦事處搭配
1.民共2軌,接觸DPP、分解DPP,讓民進黨不反對,使計畫順利推動。
2.放白狼回台指揮中華統一促進黨
3.中國新娘生產黨參政

第三年簽和平協議完成統一。

服務貿易協議不只是經濟,是三分經濟七分政治,甚至九分政治,主要目的是完成整體大計畫。

泛藍與馬政府將政治問題導向經濟問題,台灣人不察,甚至自動將目標轉移到經濟上。如ECFA也是終極統一的重要手段,卻只就經濟辯論,結果公說公有理,有利有弊,不了了之。名嘴(綠營亦有)先大肆批評黑箱作業、溝通不足、沒配套 ……最後來個:大方向沒錯,讓利比WTO更優惠,應該放鞭炮。等於說服貿協議是好的,只要前面批評的幾項有做到,大家就不會反彈。轉移目標使綠營也有支持的聲音。



可能明年進行馬習會,統一大功即將完成。

服務貿易協議是ECFA的延伸

事實上根本不須簽ECFA,因為已有WTO,中國大可以WTO的規定控訴台灣沒對中國開放,但如此一來等於承認台灣的主權,所以另創不該簽的ECFA,既可約束成國內事務,又可達成出口目標,而終極統一馬政府與之配合,才有後續的服貿協議。

即使如此也應先討論商品貿易協議。服貿協議牽涉層面廣,複雜程度高,正常國家會留到最後處理,但馬政府卻認為商品貿易曠日廢時,直接從最重要的能服務終極統一,以經促統的服務貿易下手。

ECFA被成功的轉化為經濟議題,錯過拒簽的機會,現在服貿協議狀況亦同。直接跳過商品貿易協議,就是急於完成馬習會簽和平協議。



ECFA是以經促統的架構,為何能夠以經促統?

1. 台灣與中國、台灣與日本、台灣與美國之間性質、環境完全不同,若與日美簽FTA,台灣不會被吸納,但與中國簽會變成磁吸效應。

其原理:
1.台灣中國差異太大
2.距離太近
3.語言文化相近
4.KMT黨國教育台灣人成為中國人

克魯曼(Paul Krugman)「hub-spoke」效應〈中樞──邊陲效應〉:
大經濟體與小經濟體結合過程,大經濟體絕對吸納小經濟體資金、人才、技術,小經濟體變成邊陲。

此原理在台灣完全印證:
如1970年澎湖跨海大橋建後,西嶼島不但沒開發人口還流向馬公,由原一萬五千人變成五千人。
澎湖-台灣飛機直航後,澎湖不但沒發展,原本12萬人口目前只剩登記9萬人,實際居住5萬人。
台灣本島南部人口流向北部,1940年南部人口(高雄、台南、屏東)占全國40%,現在剩30%。

此現象非常明顯,原理大家都知道,政府卻不承認,三通、直航、經濟統合樣樣來。
北京政府非常明白,故讓利比WTO多30%,越讓利越能產生中樞效應。

馬聲稱ECFA 將使台灣GDP成長1.6%~1.92%、吸引外資、增加國內投資,結果:
對中國投資不減反增--- 2010年簽後由原本71億暴增2倍成143億。.
外國投資台灣不增反減---從153億降至38億。

ECFA跟服貿協議根本不能簽,讓利越多中樞-邊陲效應越大。



中國對台開放金融、醫療、電信稱是台灣強項,對台有利。
以金融開放為例---讓台灣銀行設村建銀行(類信用合作社) 、可在福建設分行可服務台商,對大銀行有利但沒提到負面影響。

台灣2013.02.06開放人民幣存款(因應服貿協議) ,至6月為430億存款,平均一個月增90億。若OBU加上DBU(境外加境內業務) ,約一個月490億轉為人民幣,一年5882億台幣流出,是2001~2011存款平均年增加額的1/2。金融開放,存款流入中國(不算投資) ,對台灣大不利。

服貿協議不是改不改的問題,是根本不能簽!




主持人:張炎憲(台灣社社長)總結:

黃天麟前顧問剛講的是經濟的部分,或許有人不清楚,經濟的問題是否會影響台灣的政治;總結有三個方面:

第一,馬政府或是媒體名嘴現在都在說與中國簽訂ECFA及「服貿協議」是有利有弊,但講到最後大家還是不懂有利有弊在哪裡,以此蒙蔽的方式,再到立法院通過,但不是有利有弊的問題,而是國家的問題。

其次,因為台灣較小,中國市場較大,當台灣被中國吸納時,最後用經濟方面,來逼台灣終極統一,是很危險的。但馬英九卻不講清楚,因為馬英九本身就是要終極統一,在不清不楚的狀況下,用經濟方面的利益來交涉,最後台灣就會一步一步被中國吞噬。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為何要簽署ECFA和「服貿協議」?台灣與中國都在WTO之內,可以用WTO的方式簽署,在WTO內交涉,但中國認為向WTO提出,就代表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所以才會用ECFA的方式產生。而以ECFA方式產生協議,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國家認同的問題,馬英九不堅持台灣是主權國家,認為台灣只要經濟發展就好,不僅沒有近利也沒有長利,長利消失後,最後以經濟方式來看,台灣會被邊陲化,被中國吸納進去,然後台灣就會消失了。

黃前顧問剛提到簽訂ECFA之後的例子,或是最近中國人民幣可在台灣的銀行兌換及存款的問題,可發現台灣的錢每日每日流到中國,導致台灣產業蕭條,經濟衰退,台灣經濟不會愈來愈好,只會愈來愈壞,這都是黃教授所憂慮的地方。

這幾個問題實在不能單從經濟面來看,要從政治面來看,因為中國的習近平時刻想併吞台灣,所以如果我們不從政治方面去思考,只從經濟方面來思考,不僅台灣的經濟會消失,政治也會消失,這樣台灣國家的前途要怎麼走?黃教授講那麼多就是要提醒大家,經濟不僅是經濟,還含有政治面。

延伸閱讀:
【影片】「服貿協議 木馬屠城」座談會(1)張炎憲教授引言
「服貿協議 木馬屠城」座談會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評析 鄭秀玲教授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