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11-14
時間 ∣ 2010年5月6日(四)
地點 ∣ 國立中興大學
講者 ∣ 李喬、彭瑞金、楊翠
特別來賓 ∣ 鍾逸人
主辦單位 ∣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地點 ∣ 國立中興大學
講者 ∣ 李喬、彭瑞金、楊翠
特別來賓 ∣ 鍾逸人
主辦單位 ∣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作家彭瑞金:
1.歷史與小說創作時,不要把歷史拿來跟小說作為一個對等,歷史只是小說創造的一個元素。
2.《寒夜三部曲》包含詮釋李喬個人成長史、家族開發史、族群開發史、台灣大歷史……,此作品不是為歷史服務,但很顯然歷史的東西很自然地就被呈現出來。
3.歷史有很多面向,怎麼去詮釋,懷抱怎麼樣的角度去詮釋歷史,就是小說家能成為小說家一個很重要的特質。
4.李喬拜訪鍾逸人的太太的原因?(呈現白色恐怖當年的台灣女性)。
5.不要用讀歷史的觀念去讀小說。
作家楊翠:
1.歷史可能我們看到的是單一的人或事件,但從小說看到的是一個歷史的圖像。
2.不是要比較文學或歷史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而是文學可以看出什麼樣的歷史圖像與精神圖像。
3.大歷史 VS. 小敘事。
1.歷史與小說創作時,不要把歷史拿來跟小說作為一個對等,歷史只是小說創造的一個元素。
2.《寒夜三部曲》包含詮釋李喬個人成長史、家族開發史、族群開發史、台灣大歷史……,此作品不是為歷史服務,但很顯然歷史的東西很自然地就被呈現出來。
3.歷史有很多面向,怎麼去詮釋,懷抱怎麼樣的角度去詮釋歷史,就是小說家能成為小說家一個很重要的特質。
4.李喬拜訪鍾逸人的太太的原因?(呈現白色恐怖當年的台灣女性)。
5.不要用讀歷史的觀念去讀小說。
作家楊翠:
1.歷史可能我們看到的是單一的人或事件,但從小說看到的是一個歷史的圖像。
2.不是要比較文學或歷史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而是文學可以看出什麼樣的歷史圖像與精神圖像。
3.大歷史 VS. 小敘事。
作家李喬:
1.台灣文壇引進新理論之後出現的現象。
2.談花蓮移民村的故事的小說(語言用錯的問題)。
3.諾貝爾文學獎常提到,得獎作品有民族、國家的特性。
4.女性書寫 or 陰性書寫(弱勢族群的書寫)。
5.台灣的文學是陰性書寫,台灣的歷史是陰性書寫。
作家彭瑞金:
1.台灣文學界的反省能力?
2.相思樹對客家族群的意義。
作家楊翠:
1.自己從歷史界跳到文學界的原因。
2.小說家不是天生的是修煉的。
1.台灣文壇引進新理論之後出現的現象。
2.談花蓮移民村的故事的小說(語言用錯的問題)。
3.諾貝爾文學獎常提到,得獎作品有民族、國家的特性。
4.女性書寫 or 陰性書寫(弱勢族群的書寫)。
5.台灣的文學是陰性書寫,台灣的歷史是陰性書寫。
作家彭瑞金:
1.台灣文學界的反省能力?
2.相思樹對客家族群的意義。
作家楊翠:
1.自己從歷史界跳到文學界的原因。
2.小說家不是天生的是修煉的。
特別來賓/白色恐怖受害者(前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
1.小說語言主要要呈現某時代某一些人的慣用語言。
2.李喬與鍾逸人熟識的過程。
3.談李喬作品《泰姆山記》裡面所隱藏的歷史人物。
1.小說語言主要要呈現某時代某一些人的慣用語言。
2.李喬與鍾逸人熟識的過程。
3.談李喬作品《泰姆山記》裡面所隱藏的歷史人物。
問題與討論:
Q.李喬老師曾說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生哲學,請問實踐的心得?對於目前說的一心多用與同時跨領域有何建議?
【李喬】:因為天資不夠好,但我非常努力。找自己較好的那一部分來努力。(李喬認為自己語言文字方面較好)。以寫作貫穿田野調查、讀書、思考。可能要到後來才能一心多用,自己的經驗是剛開始很難一心多用。
Q.請問李喬老師如何做好田野調查?
【李喬】:當年資料來源,第一:文字或物品的公證,第二:人物的訪問,當年無法用攝影機,因為大家會怕,所以只能用頭腦記,常常藉故要上廁所趕快記錄下來。
很重要的是要做卡片並分類,個人意見與原來資料不能放在一起。忘掉的東西就讓它忘了,重要的東西通常忘不掉,然後會慢慢連貫。
Q.對語言文字的掌握是否是台灣人書寫最大的問題?
【彭瑞金】:文學語言有時會變緊箍咒,而自我設限以作家「廖清秀」為例。他以一直覺得他無法寫出好作品(因為不是北京人),因此有所謂「語言決定論」的迷思。要有以自己慣用語言書寫的自信。(例如很多名詞客家話找不到,所以要用外來語呈現),小說家就是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李喬】:師範學院可能反而會產生局限性,文學是社會的衍生,在學校學的韓文學離愈遠愈好,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台灣人的母語進入到文學裡可以相容不需要發生戰爭。
所謂”好”的語言,標準在哪?要打破語言的神聖性,當你的文學作品成功,原本被排斥的語言也會跑到主流來。
不要玩弄文字。創作意像和文字要平衡,這是文學的要素。作者誠心誠意就是好文字,好文字讓你落淚,讓你憤怒,就好了。
寫作不要說像某某人看齊,那樣就會完蛋,你只會變成某某某第二,模仿別人就會不自然。
楊翠結論:
日治時期,楊逵用日文書寫,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文學裡抵日抗日的精神,不是文字用什麼文字,而是說你怎麼用那個文字寫出了什麼,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Q.李喬老師曾說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生哲學,請問實踐的心得?對於目前說的一心多用與同時跨領域有何建議?
【李喬】:因為天資不夠好,但我非常努力。找自己較好的那一部分來努力。(李喬認為自己語言文字方面較好)。以寫作貫穿田野調查、讀書、思考。可能要到後來才能一心多用,自己的經驗是剛開始很難一心多用。
Q.請問李喬老師如何做好田野調查?
【李喬】:當年資料來源,第一:文字或物品的公證,第二:人物的訪問,當年無法用攝影機,因為大家會怕,所以只能用頭腦記,常常藉故要上廁所趕快記錄下來。
很重要的是要做卡片並分類,個人意見與原來資料不能放在一起。忘掉的東西就讓它忘了,重要的東西通常忘不掉,然後會慢慢連貫。
Q.對語言文字的掌握是否是台灣人書寫最大的問題?
【彭瑞金】:文學語言有時會變緊箍咒,而自我設限以作家「廖清秀」為例。他以一直覺得他無法寫出好作品(因為不是北京人),因此有所謂「語言決定論」的迷思。要有以自己慣用語言書寫的自信。(例如很多名詞客家話找不到,所以要用外來語呈現),小說家就是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李喬】:師範學院可能反而會產生局限性,文學是社會的衍生,在學校學的韓文學離愈遠愈好,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台灣人的母語進入到文學裡可以相容不需要發生戰爭。
所謂”好”的語言,標準在哪?要打破語言的神聖性,當你的文學作品成功,原本被排斥的語言也會跑到主流來。
不要玩弄文字。創作意像和文字要平衡,這是文學的要素。作者誠心誠意就是好文字,好文字讓你落淚,讓你憤怒,就好了。
寫作不要說像某某人看齊,那樣就會完蛋,你只會變成某某某第二,模仿別人就會不自然。
楊翠結論:
日治時期,楊逵用日文書寫,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文學裡抵日抗日的精神,不是文字用什麼文字,而是說你怎麼用那個文字寫出了什麼,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全系列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