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台灣歷史學會。The national flag of Taiwan Republic -- an amber tiger on blue ground.)
/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11-04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虛假台灣獨立運動的荒謬。
台灣民主國以「永清」為年號,甚至劉永福在台南所發行的銀票和股票,還奉「光緒」之名,都可見其剪不掉大清帝國的臍帶。因此,以虎為標誌的國旗,用來和龍旗相呼應,應該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台灣民主國其實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所謂「全台紳民」,其實只是既得利益的官紳階級。他們要建立台灣民主國的主要目的,不在真正追求台灣的獨立自主,而是在保守其既得利益。學者王育德就這樣評論:「台灣民主國是在混亂中吸取甜頭的殘餘清官、死守既得利益的丘逢甲等大租戶兼讀書人階級的合同劇。」(詳見王育德,《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歷史》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0。
割台後的抗日之役,張之洞以職務及舊交關係,聯繫唐景崧、劉永福等人抗日,儼然成為幕後指導者。簡單說,「台灣民主國」是滿清官吏打出的「台灣牌」。
總之台灣民主國只能說是一次「假獨立」,猶由如今日商場上一些商人因債務糾紛,而與妻子辦理「假離婚」(法律名義上的離婚)一樣。
檢討台灣民主國失敗之因,有人認為是因得不到國際外交的支持。其實,這並非重點,須知道,要建立「台灣民主國」這個念頭,還是法國透過陳季同提醒的。法國曾告訴唐景崧,要替清國爭回土地,已經不可能,若台灣獨立自保,則還有希望。法國原先還派兩艘軍艦前來馬公聲援,但終而放棄支持。其他各國也都不願為台灣事而惹來一生腥,道理很簡單,試想,當時唐景崧對外宣稱這個「台灣民主國」與清國「氣脈相通,無異中土」,既然昭告世界說我的獨立不是真的,則世界上有哪一個愚昧的國家,會去支持一個自己都不願意獨立的國家?自己本身沒有真正獨立的意願,豈能期待國際外交的支持?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1-182。
十日總統唐景崧。
六月四日,日軍還在基隆,總統唐景崧就化妝成平民,買通衛兵,漏夜逃往淡水,搭艦潛返中國,距就職僅十日,人稱「十日總統」,留給時人「託辭將作戰,脫身滄海滂」的諷刺詩句。唐景崧潛逃後,台北城內一片混亂,城內的廣東兵焚燒總統府,官兵變成強盜,到處搶劫,變賣軍器,人人生命財產都受到嚴重威脅。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4。
保財、不保台的生意人。
騷亂至此,於是商紳李春生、李秉鈞、吳聯元、陳舜臣、劉延玉、陳儒林,以及辜顯榮、德商Ohly、英商Themson、美國記者禮密臣、法商畢狄蘭……等人,乃商議迎接日軍進城以維持秩序,遂有辜顯榮前往基隆迎接日軍之舉。六月十四日,日軍輕易地進入台北城,距離日軍登陸僅十天。
反觀三峽以下的中南部台灣子弟兵,為保鄉衛土而奮身抗戰,犧牲慘烈。日軍從花不到十天,幾乎兵不血刃地進佔台北,到花了將近三個月才打到彰化,期間真有天壤之別。
尤其是一介書生吳湯興,在台灣民主國成立後,求見丘逢甲表達擬組抗日義軍之意。經丘引薦給總統唐景崧,獲得唐授予義民統領的職位,吳湯興隨即在鄉招募義軍,與姜紹祖、徐驤等諸先烈並肩作戰,從新竹作戰到彰化,且於尖筆山之役大挫日軍攻勢,可惜最後在八卦山之役壯烈成仁。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5。
台灣人就只有落地生根在台灣。
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同時給予台灣住民選擇國籍的權利。《馬關條約》第五條:「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所以,當時的台灣住民,有權利在兩年內決定是留下來當日本臣民,抑或離開台灣去中國(清帝國)或其他地方。據記錄,當時180萬人口中,選擇清國國籍者只有4,500人,佔人口的0.25%,之後又有多人回到台灣,真正留在中國的人數,只佔人民的0.23%。台灣住民多數有祖先來自華南,中國為他們的「祖國」,為何多數寧願成為日本國民,而放棄「祖國」?
雖然抗日運動遍及全島,但台人願意離開者卻極少數,因為大部分人都已經落地生根,房屋、土地、牛隻……都已定著台灣,離開台灣,別無生路。社會學家陳其南指出,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土著化」,逐漸從大陸祖籍的宗族認同轉向台灣本土的宗族認同,從祖籍意識轉變到新地緣意識。
所以,儘管台灣即將由日本統轄,但大部分的台灣人仍然決定留下來,那不是政治學的意義(亦即不是台灣住民選擇接受日本統治),而是社會學上的意義,亦即大部分的台灣人已經定著於土地之上,無法離開。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6-187。
台灣人拜台灣神是真信仰。
法號「證峰」的林秋梧,是1920年代參與社會運動、提倡宗教改革、致力破除迷信極為用力的宗教家兼社運家,他雖入禪門,但他並非出世之人,相反的,「普渡眾生」的感召,使他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1930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台灣民眾向來的迷信與雜信相當嚴重,林狄梧對於那種「雞母屎半烏白──大似台灣佛教徒之雜信」,有著極淋漓的指陳:「人家說城隍爺靈感,他便追從人家去夯枷畫面,跟在神轎後行遍市街,浪費許多金錢、時間;聽說媽祖就拜媽祖,聽說大道公就拜大道公,聽說有應公、土地公、松樹公、石頭公,他便去拜有應公、土地公、松樹公、石頭公。明明是多神主義的道教信者,而他偏要冒名為佛教徒,佛教說不得占相吉凶(見「遺教經」),而他卻竟然連造廁池也要擇日卜卦。佛教禁止咒術仙藥(同前),而自稱佛教徒的,卻慣燒符唸咒,說可醫人疾病。他們一班中有什麼柴先、鐵先、狗先、厚仔先、不黨先等等的稱呼者,正式證明其背教的行為。」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207。
如今,台灣每年大約燒掉28噸的冥紙,大約浪費新台幣130億元。每年燒掉的紙錢,至少排放18萬噸二氧化碳,需要1,500萬棵喬木,一整年才能吸收完畢,其危害更勝於汽、機車廢氣。紙錢燃燒之後所產生的廢氣,釋放出許多一氧化碳,琉碳化物、苯、甲苯、戴奧辛,與其他不完全燃燒之碳氫化合物等,很容易引發皮膚癌、腦腫瘤及鼻咽炎等,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208。
台灣民主國以「永清」為年號,甚至劉永福在台南所發行的銀票和股票,還奉「光緒」之名,都可見其剪不掉大清帝國的臍帶。因此,以虎為標誌的國旗,用來和龍旗相呼應,應該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台灣民主國其實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所謂「全台紳民」,其實只是既得利益的官紳階級。他們要建立台灣民主國的主要目的,不在真正追求台灣的獨立自主,而是在保守其既得利益。學者王育德就這樣評論:「台灣民主國是在混亂中吸取甜頭的殘餘清官、死守既得利益的丘逢甲等大租戶兼讀書人階級的合同劇。」(詳見王育德,《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歷史》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0。
割台後的抗日之役,張之洞以職務及舊交關係,聯繫唐景崧、劉永福等人抗日,儼然成為幕後指導者。簡單說,「台灣民主國」是滿清官吏打出的「台灣牌」。
總之台灣民主國只能說是一次「假獨立」,猶由如今日商場上一些商人因債務糾紛,而與妻子辦理「假離婚」(法律名義上的離婚)一樣。
檢討台灣民主國失敗之因,有人認為是因得不到國際外交的支持。其實,這並非重點,須知道,要建立「台灣民主國」這個念頭,還是法國透過陳季同提醒的。法國曾告訴唐景崧,要替清國爭回土地,已經不可能,若台灣獨立自保,則還有希望。法國原先還派兩艘軍艦前來馬公聲援,但終而放棄支持。其他各國也都不願為台灣事而惹來一生腥,道理很簡單,試想,當時唐景崧對外宣稱這個「台灣民主國」與清國「氣脈相通,無異中土」,既然昭告世界說我的獨立不是真的,則世界上有哪一個愚昧的國家,會去支持一個自己都不願意獨立的國家?自己本身沒有真正獨立的意願,豈能期待國際外交的支持?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1-182。
十日總統唐景崧。
六月四日,日軍還在基隆,總統唐景崧就化妝成平民,買通衛兵,漏夜逃往淡水,搭艦潛返中國,距就職僅十日,人稱「十日總統」,留給時人「託辭將作戰,脫身滄海滂」的諷刺詩句。唐景崧潛逃後,台北城內一片混亂,城內的廣東兵焚燒總統府,官兵變成強盜,到處搶劫,變賣軍器,人人生命財產都受到嚴重威脅。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4。
保財、不保台的生意人。
騷亂至此,於是商紳李春生、李秉鈞、吳聯元、陳舜臣、劉延玉、陳儒林,以及辜顯榮、德商Ohly、英商Themson、美國記者禮密臣、法商畢狄蘭……等人,乃商議迎接日軍進城以維持秩序,遂有辜顯榮前往基隆迎接日軍之舉。六月十四日,日軍輕易地進入台北城,距離日軍登陸僅十天。
反觀三峽以下的中南部台灣子弟兵,為保鄉衛土而奮身抗戰,犧牲慘烈。日軍從花不到十天,幾乎兵不血刃地進佔台北,到花了將近三個月才打到彰化,期間真有天壤之別。
尤其是一介書生吳湯興,在台灣民主國成立後,求見丘逢甲表達擬組抗日義軍之意。經丘引薦給總統唐景崧,獲得唐授予義民統領的職位,吳湯興隨即在鄉招募義軍,與姜紹祖、徐驤等諸先烈並肩作戰,從新竹作戰到彰化,且於尖筆山之役大挫日軍攻勢,可惜最後在八卦山之役壯烈成仁。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5。
台灣人就只有落地生根在台灣。
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同時給予台灣住民選擇國籍的權利。《馬關條約》第五條:「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所以,當時的台灣住民,有權利在兩年內決定是留下來當日本臣民,抑或離開台灣去中國(清帝國)或其他地方。據記錄,當時180萬人口中,選擇清國國籍者只有4,500人,佔人口的0.25%,之後又有多人回到台灣,真正留在中國的人數,只佔人民的0.23%。台灣住民多數有祖先來自華南,中國為他們的「祖國」,為何多數寧願成為日本國民,而放棄「祖國」?
雖然抗日運動遍及全島,但台人願意離開者卻極少數,因為大部分人都已經落地生根,房屋、土地、牛隻……都已定著台灣,離開台灣,別無生路。社會學家陳其南指出,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土著化」,逐漸從大陸祖籍的宗族認同轉向台灣本土的宗族認同,從祖籍意識轉變到新地緣意識。
所以,儘管台灣即將由日本統轄,但大部分的台灣人仍然決定留下來,那不是政治學的意義(亦即不是台灣住民選擇接受日本統治),而是社會學上的意義,亦即大部分的台灣人已經定著於土地之上,無法離開。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86-187。
台灣人拜台灣神是真信仰。
法號「證峰」的林秋梧,是1920年代參與社會運動、提倡宗教改革、致力破除迷信極為用力的宗教家兼社運家,他雖入禪門,但他並非出世之人,相反的,「普渡眾生」的感召,使他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1930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台灣民眾向來的迷信與雜信相當嚴重,林狄梧對於那種「雞母屎半烏白──大似台灣佛教徒之雜信」,有著極淋漓的指陳:「人家說城隍爺靈感,他便追從人家去夯枷畫面,跟在神轎後行遍市街,浪費許多金錢、時間;聽說媽祖就拜媽祖,聽說大道公就拜大道公,聽說有應公、土地公、松樹公、石頭公,他便去拜有應公、土地公、松樹公、石頭公。明明是多神主義的道教信者,而他偏要冒名為佛教徒,佛教說不得占相吉凶(見「遺教經」),而他卻竟然連造廁池也要擇日卜卦。佛教禁止咒術仙藥(同前),而自稱佛教徒的,卻慣燒符唸咒,說可醫人疾病。他們一班中有什麼柴先、鐵先、狗先、厚仔先、不黨先等等的稱呼者,正式證明其背教的行為。」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207。
如今,台灣每年大約燒掉28噸的冥紙,大約浪費新台幣130億元。每年燒掉的紙錢,至少排放18萬噸二氧化碳,需要1,500萬棵喬木,一整年才能吸收完畢,其危害更勝於汽、機車廢氣。紙錢燃燒之後所產生的廢氣,釋放出許多一氧化碳,琉碳化物、苯、甲苯、戴奧辛,與其他不完全燃燒之碳氫化合物等,很容易引發皮膚癌、腦腫瘤及鼻咽炎等,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208。
(未完待續,撰於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