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花〉簡譜版。圖片提供:高英傑
2021-04-25
*本文收錄於「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揭碑追思音樂會」追思手冊。
自1930年開始創作音樂,
以教育為出發點,把教材變成歌曲。
寫土地、寫親情、寫愛情,
發揮長才譜寫成一首首感動人的優美樂章。
12.創作音樂
矢多一生音樂方面的長才,突顯他的與眾不同,他喜愛音樂、賞析音樂、創作歌曲。
在那個年代,要從嘉義把鋼琴送到「深山林內」(台語),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次子高英傑曾回憶:
……那部kawai二號琴,是從嘉義一家叫「音調社」的樂器行購入,先行拆解、火車運送、人工搬運,再組合調音,應該是鄒族第一部鋼琴吧![1]
……這部琴原來的主人移民美國,父親就把鋼琴買回來彈,這在過去也許是個進步行為。據我聽起來,他彈的大多是多瑙河、標題音樂等這一類比較通俗的歌曲,我們從小薰陶在音樂環境中……[2]
短短幾句,也許看不出其中翻山越嶺的工程浩大,如果再搭配前述,鍾逸人的經驗「自嘉義北門站上車到十字路大約要坐五個小時的火車,再從十字路步行兩個小時,即到吳鳳鄉公所的中心國小所在地的達邦,……」。[3]如此大費周章購入鋼琴的程序,可見矢多一生的重視與喜愛。
長女高菊花記得「父親鋼琴彈得很好。他做了很多歌,有日語的,有鄒族的話的,……」[4];「小時候父親教我鋼琴,高英傑很小的時候我還教過他,……」[5]。次子高英傑也記得「他喜歡古典音樂,也擅長向人解說分析。」[6]
〈春之佐保姬〉無伴奏樂譜(第1頁)。圖片提供:高英傑
矢多一生就讀台南師範學校,接受現代音樂教育,他的音樂成績從第一學年的學年平均成績為「七」分(滿分為十分),到最後一年演習科(教學實習)的學年平均成績為「九」分(當時一個學年有三個學期),他在「音樂」方面,和「修身」、「實業」這三科,同樣有接近滿分的好成績。[7]
從已知的資料,〈長春花〉譜寫於1949年春天的下午,獻給深愛的妻子高春芳,[8]創作源起:
這首歌據說是高一生剛得到第一架鋼琴時,有一天有感於屋外美麗的福祿考(フロクス)花,在風中搖曳的姿態,隨手彈出的曲子。他平日常與春子一彈一唱是孩子永遠難忘的記憶。[9]
從資料看來,鋼琴是1949年購得,但可不要誤會,是此時才開始有歌曲創作,其實他發揮音樂長才已久,總的來說,以教育為出發點,把教材變成歌曲以便教學。高英傑(矢多一生次子)回憶:
父親自一九三○年代於台南州嘉義郡阿里山蕃地達邦駐在所屬達邦蕃童教育所擔任教師起,開始創作歌曲。由於原住民學童喜歡歌唱,因此在各科教學和音樂科做連絡教學活動,如〈打獵歌〉及日本神話故事「Yamata no Orochi」(八岐の大蛇)歌舞劇(已失傳,但筆者還記得部分歌調及劇情)是典型的例子。四○年代更將台灣歌謠及日本流行曲配上鄒語歌詞,教唱部落民眾。父親在太平洋戰爭前後寫了許多歌頌山川、河流、遷徙、勞動、部落、親情的歌曲。[10]
〈登山列歌〉創作於高一生剛接任吳鳳鄉鄉長,對新時代充滿期望,歌詞描述搭阿里山火車從嘉義車站上到東埔,沿途經過的地名、地貌風景,最後看到鄒族靈山大塔山、鄒族聖山八通關(玉山),[11]完全把地理教育放入朗朗上口的歌曲中。
為了鼓勵族人移民到矢多一生爭取的新墾地新美、茶山,他於1950年譜寫〈移民之歌〉、〈思念親友〉、〈朋友即將遠離去〉的歌曲。廣為人知的〈杜鵑山〉、〈春之佐保姬〉則是被關在獄中的1952年,思鄉、思親的創作。[12](在此僅列部分歌曲)
相較於傳統鄒族歌曲的單調和稀少,[13]高一生帶入現代的譜寫方式,使歌謠更豐富生動、更具內涵,緊扣親人牽絆、族群情誼、土地情感等素材,將他的長才融合轉變成一首首感動人的優美樂章,寫土地、寫親情、寫愛情,傳唱至今。
參考資料:
[1] 高英傑,《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頁165。
[2] 張炎憲、王逸石、王昭文、高淑媛採訪紀錄,《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頁73。
[3]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狂風暴雨一小舟》,頁326。
[4]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頁159。
[5]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頁170。
[6] 許雪姬等訪問、林建廷等記錄,《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下)》,頁45。
[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頁29。
[8] 野火樂集,《鄒之春神高一生》CD歌本,2006,頁16。
[9]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頁122。
[10] 高英傑,《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頁23-24。
[11] 高英傑,《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頁235-236。
[12] 高一生著、周婉窈編註、高英傑&蔡焜霖譯,《高一生獄中家書》,頁304-305。
[13]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頁125。
(未完待續,撰於2021/3/10)
相關閱讀: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1-摘要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2-前言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3-原住民鄒族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4-被噤聲的台灣史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5-家庭背景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6-求學經歷/小學校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7-求學經歷/南師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8-教師兼巡查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9-家人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10-「橋樑」角色的斡旋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11-教育方式&理念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12-哲人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略歷13-飽學
延伸閱讀:
【活動預告】04/17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揭碑追思音樂會
【錄音】《派娜娜傳奇女伶高菊花》紀錄片-承擔的勇者
【活動報導】04/17 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揭碑追思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