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台灣主體性要做到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 自由時報
2016-03-13
2016-03-10 20:19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去年高中生主動自覺發起大規模反黑箱課綱運動,歷史課綱的修訂是一本戰爭史。在《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台灣主體教育之路》新書中,杜正勝表示,教育應回歸到每個人所生活的時空環境,台灣主體性要做到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但台灣主體性不是狹隘的政治、選舉語言,而是一種由近及遠、由今溯古,從台灣出發的同心圓觀念。
從1993年2月,郭為藩接任教育部長,國一修訂增設「認識台灣」新課程,台灣史獨立成冊,國小也增設「鄉土教學活動」,杜正勝獲聘為「認識台灣」社會篇的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啟了課綱之戰。該書詳述課綱一路走來的過程,杜正勝建構的台灣主體教育的論述基礎「同心圓史觀」,不管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的94課綱、95暫綱、98課綱,到國民黨執政時期的101課綱和103課綱,高中歷史課程的架構均已確立,先上台灣史,再上中國史,最後上世界史,且台灣史獨立成冊,略古而詳今,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成無法逆轉的主流思維,杜正勝堪稱是近20年來,引領台灣歷史課綱走向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杜正勝再三強調,他提出同心圓史觀的目的,是改造台灣的歷史教育,要大家關懷自己生長的土地,同心圓史觀不是台獨史觀。「台灣和中國現在處於分治的狀態,我們生活在台灣,當然是以台灣為主體,難道以中國為我的主體嗎?至於台灣和中國將來會怎麼樣?那是以後子孫們的事。我都是70歲的人了,能幫10幾歲的青少年決定未來的前途嗎?」杜正勝在書中再次強調,同心圓史觀是建立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台灣的主流價值。
同心圓史觀從時間序來說,「現在」就是圓心,因此依同心圓史觀編寫的歷史,當然是從今及古,越接近現代,需要了解的就越多。杜正勝擔任故宮院長時,也受聘為新高中課程社會領域審查小組召集人,他審查意見認為,94課綱沒有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史觀,但在爭議聲中,當時教育部長黃榮村宣布94課綱延後一年實施,未料杜正勝接任教長,自己接手95暫綱研訂,因為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台北和約等列入課綱草案而掀起高度爭議。
「教育要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杜正勝在書中反問:「教育要教給孩子真實的情況,還是某種特殊想法或意識形態?」他認為,舊金山和約、台北和約是重要的歷史事實,不但不該迴避,更應該編入課本,教育學生去理解,解釋這兩個和約。
從國中「認識台灣」課程,到94、95、98、101、103,台灣歷史教育在確立台灣主體性的路上走得崎嶇,杜正勝表示,「我是台灣人,但到『台灣』之路卻繞了一大圈。」
source: 自由時報
2016-03-10 19:10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蔣介石過世後,國民黨把蔣介石當成帝王身分,興建紀念堂。(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蔣介石過世後,國民黨把蔣介石當成帝王身分,興建紀念堂。但蔣介石過去做的事,包括在大陸做的事,從民族主義的觀點,可能有功;但從人權的觀點,又可能有過。我們現在追求什麼社會?現在人類的主流價值是什麼?用現在民主人權的角度看過去他所做的事,來處理中正紀念堂,這就是實踐轉型正義。」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在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新書中直述他對轉型正義的看法。
杜正勝表示,台灣要走向真正民主自由的國家,還留這威權專制時代的偶像在那裡,而且每天要朝拜!國民黨還是穩固,而且國民黨過去形塑的意識形態,很多人還深入腦中沒有改變,要碰觸以前塑造的偉人,要改變,很多人不能接受。
杜正勝第一次進入中正紀念堂是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2000年5月20日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就任總統,當時總統府的例行作業有一個儀式,總統帶領所有閣員到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前參拜,杜正勝說,那個場面就好像中國古代的新君即位,要向先帝參拜一樣。當然,阿扁第二任總統就職儀式中就沒有這個參拜儀式,還向杜正勝提起要處理中正紀念堂以落實轉型正義。
杜正勝在書中提及,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在原來威權專制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人權的體制後,那些事卻是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認為應該做的事,加以糾正或清理。以東西德統一來說,原先在共黨控制下的東德,官員認為應該的事,等到兩德統一後,從西方民主社會的觀點,很多是違背人權,甚至已構成犯罪的行為,用人權角度加以處理,給個交代,就是轉型正義。
全國各地,特別是學校,豎立多少蔣介石的銅像。杜正勝直說:「以前認為蔣介石很偉大啊,但這是現在教育應有的觀點嗎?」如果學校豎立的是偉大藝術家的塑像,因為藝術的價值是永恆的,大家可以接受,但蔣介石是政治人物,政治本來就是骯髒的,國民黨把蔣介石超級偶像化,以天壇的形式建造中正紀念堂,裡面僅豎立一尊銅像,而且要爬很多階梯後才能上去,整個規劃,就是神化、偶像化。
中正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杜正勝其實不同意台灣民主紀念館的名稱,認為蔣介石是破壞民主的人,與民進黨對蔣介石的理解不合;杜也建議將「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或「民主廣場」,起源於野百合學運在那裡靜坐,進而推動廢除萬年國代、老立委改選等促使台灣政治體質根本性改變,把「大中國政府的中華民國」,變成「台灣的中華民國」。
杜正勝表示,台灣要走向真正民主自由的國家,還留這威權專制時代的偶像在那裡,而且每天要朝拜!國民黨還是穩固,而且國民黨過去形塑的意識形態,很多人還深入腦中沒有改變,要碰觸以前塑造的偉人,要改變,很多人不能接受。
杜正勝第一次進入中正紀念堂是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2000年5月20日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就任總統,當時總統府的例行作業有一個儀式,總統帶領所有閣員到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前參拜,杜正勝說,那個場面就好像中國古代的新君即位,要向先帝參拜一樣。當然,阿扁第二任總統就職儀式中就沒有這個參拜儀式,還向杜正勝提起要處理中正紀念堂以落實轉型正義。
杜正勝在書中提及,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在原來威權專制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人權的體制後,那些事卻是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認為應該做的事,加以糾正或清理。以東西德統一來說,原先在共黨控制下的東德,官員認為應該的事,等到兩德統一後,從西方民主社會的觀點,很多是違背人權,甚至已構成犯罪的行為,用人權角度加以處理,給個交代,就是轉型正義。
全國各地,特別是學校,豎立多少蔣介石的銅像。杜正勝直說:「以前認為蔣介石很偉大啊,但這是現在教育應有的觀點嗎?」如果學校豎立的是偉大藝術家的塑像,因為藝術的價值是永恆的,大家可以接受,但蔣介石是政治人物,政治本來就是骯髒的,國民黨把蔣介石超級偶像化,以天壇的形式建造中正紀念堂,裡面僅豎立一尊銅像,而且要爬很多階梯後才能上去,整個規劃,就是神化、偶像化。
中正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杜正勝其實不同意台灣民主紀念館的名稱,認為蔣介石是破壞民主的人,與民進黨對蔣介石的理解不合;杜也建議將「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或「民主廣場」,起源於野百合學運在那裡靜坐,進而推動廢除萬年國代、老立委改選等促使台灣政治體質根本性改變,把「大中國政府的中華民國」,變成「台灣的中華民國」。
source: 自由時報
轉型正義的困難?杜正勝:很多觀念已注入民眾DNA
2016-03-11 17:28
2016-03-11 17:28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今日指出,要落實轉型正義的困難之處在於很多觀念都像是注入DNA一樣,是牢固地存在民眾的腦袋當中。(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6總統與立委選舉民進黨大獲全勝後,國人普遍期待轉型正義,不過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今日指出,要落實轉型正義的困難之處在於很多觀念都像是注入DNA一樣,是牢固地存在民眾的腦袋當中。
杜正勝在出版的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裡曾解釋,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原先威權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體制後,那些事卻成為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的事加以改正或檢討。
而據《新頭殼》報導,杜正勝在今日的新書媒體茶敘上表示,轉型正義應該要用普世價值來觀察。例如中正紀念堂是否該紀念,不如反觀20世紀蘇聯和東歐共產國家如何解體,甚至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怎麼垮台,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的專制者是如何被對待。
不過現場卻有民眾表示,美國有林肯紀念堂,台灣就應該也要有中正紀念堂。杜正勝則說,林肯是解放黑奴的偉人,怎麼會和蔣介石相比,這種比較是「對歷史完全不了解,無知無識」。
杜正勝更進一步表示轉型正義的真正困難在於「存在每個人心中、腦子的,那個才難」,所以他認為台灣的問題是在於這些觀念已經注入「人體細胞、DNA」了。
杜正勝在出版的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裡曾解釋,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原先威權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體制後,那些事卻成為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的事加以改正或檢討。
而據《新頭殼》報導,杜正勝在今日的新書媒體茶敘上表示,轉型正義應該要用普世價值來觀察。例如中正紀念堂是否該紀念,不如反觀20世紀蘇聯和東歐共產國家如何解體,甚至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怎麼垮台,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的專制者是如何被對待。
不過現場卻有民眾表示,美國有林肯紀念堂,台灣就應該也要有中正紀念堂。杜正勝則說,林肯是解放黑奴的偉人,怎麼會和蔣介石相比,這種比較是「對歷史完全不了解,無知無識」。
杜正勝更進一步表示轉型正義的真正困難在於「存在每個人心中、腦子的,那個才難」,所以他認為台灣的問題是在於這些觀念已經注入「人體細胞、DNA」了。
source: 自由時報
杜正勝看轉型正義:台灣年輕人已覺醒
2016-03-11 19:41
2016-03-11 19:41
前教育資深記者韓國棟(左)替杜正勝(中)寫書,闡述其當年任教育部長,推廣「台灣主體」的貢獻,前教育部主任秘書、政大教授莊國榮(右)也認為,此書可給未來教育主政者參考。(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新政府520將上路,台灣即將面臨第3次政黨輪替,國民黨留下早年的專制遺毒使年輕人不滿,「轉型正義」正夯,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也說,站在觀察者角度,台灣在2014年已覺醒,年輕輩早就自視「台灣人」,更有許多老人也漸漸覺醒,談前陣子歷史課綱微調爭議,更直言:「年輕人評價、社會給出判斷,證明根本不用微調!」。
面對台灣教育目標的實踐問題,杜正勝認為,同時觀察台灣社會與歷史,發現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是轉捩點,「台灣主體」開始被社會廣泛認識,年輕人知道立足在哪,要與台灣共同成長、共同存亡,諸如反對中國因素的服貿協定,反對黑箱微調課綱等。
「台灣問題出在每個人的細胞」,杜正勝表示,每個人的腦海中是否還殘存早年遺留的觀念,並認為蔣中正與美國總統林肯無法類比,畢竟林肯是為了解放黑奴而犧牲生命,因此早期的所作所為,或許被當初人視為理所當然,但今天來看便不合理,如蓋中正紀念堂、如國民黨專政等。
面對轉型正義,杜正勝說,台灣過去累積太多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必須用普世價值衡量,其中便可強調人權觀點,如20世紀以來蘇聯、東歐等國家都有專制者垮台,轉型正義亟待台灣社會實踐。
而2004年坐上教育部長的杜正勝,便積極推動「確立台灣主體性」,從教育扎根,杜正勝說,其實在1997年教育部推「認識台灣」,歷經十數年來社會變遷與諸多台灣人共同努力,最終水到渠成至今日社會普遍認同台灣,即使外省第二代、第三代等也都自稱「台灣人」,謙遜推辭非當年的教育成果,但也說學生受教時期正在吸收知識,必須讓其了解台灣具體存在,也認為教育之路,大人不能袖手旁觀,而事實上年輕人以反過來教育老人,更讓許多老人逐漸覺醒。
面對台灣教育目標的實踐問題,杜正勝認為,同時觀察台灣社會與歷史,發現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是轉捩點,「台灣主體」開始被社會廣泛認識,年輕人知道立足在哪,要與台灣共同成長、共同存亡,諸如反對中國因素的服貿協定,反對黑箱微調課綱等。
「台灣問題出在每個人的細胞」,杜正勝表示,每個人的腦海中是否還殘存早年遺留的觀念,並認為蔣中正與美國總統林肯無法類比,畢竟林肯是為了解放黑奴而犧牲生命,因此早期的所作所為,或許被當初人視為理所當然,但今天來看便不合理,如蓋中正紀念堂、如國民黨專政等。
面對轉型正義,杜正勝說,台灣過去累積太多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必須用普世價值衡量,其中便可強調人權觀點,如20世紀以來蘇聯、東歐等國家都有專制者垮台,轉型正義亟待台灣社會實踐。
而2004年坐上教育部長的杜正勝,便積極推動「確立台灣主體性」,從教育扎根,杜正勝說,其實在1997年教育部推「認識台灣」,歷經十數年來社會變遷與諸多台灣人共同努力,最終水到渠成至今日社會普遍認同台灣,即使外省第二代、第三代等也都自稱「台灣人」,謙遜推辭非當年的教育成果,但也說學生受教時期正在吸收知識,必須讓其了解台灣具體存在,也認為教育之路,大人不能袖手旁觀,而事實上年輕人以反過來教育老人,更讓許多老人逐漸覺醒。
source: 自由時報
2016-03-12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中)出版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重新闡述對台灣必須推動轉型正義的看法。(記者吳柏軒攝)
「大中至正」牌樓改為「自由廣場」
〔記者林曉雲、黃以敬/台北報導〕二○○七年從嘉義調來大吊車、將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牌樓改為「自由廣場」的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近日出版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回溯那段挑戰國民黨對蔣中正威權造神美化的重大事件,重新闡述對台灣必須推動轉型正義的看法。
杜正勝說,蔣介石過世後,國民黨把蔣介石當成帝王身分,興建中正紀念堂。但蔣介石過去做的事,包括在大陸做的事,從民族主義的觀點,可能有功;但從人權的觀點,又可能有過。現在人類的主流價值是什麼?用現在民主人權的角度看過去蔣所做的事,來處理中正紀念堂,這就是實踐轉型正義。
回溯杜正勝出任教育部長四年中,正式將「確立台灣主體性」列入教育四大主軸之一,近來被一些學者拱為先行者。一九九三年,國一修訂增設「認識台灣」新課程,台灣史獨立成冊,杜正勝就獲聘為「認識台灣」社會篇的編審委員會主委,開啟讓台灣學生真正認識台灣的教育起點。
台灣主體教育 已成主流思維
新書中詳述台灣中小學課綱改革一路走來的過程。杜正勝建構的台灣主體教育的論述基礎「同心圓史觀」,延續到民進黨執政時期的高中九四課綱、九五暫綱、九八課綱,甚至到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一○一課綱和一○三課綱,高中歷史課程的架構均已確立,先上台灣史,再上中國史,最後上世界史,且台灣史獨立成冊,略古而詳今。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因而成了無法逆轉的主流思維。
前年太陽花學運的大學生、去年反黑箱微調課綱的高中生,大都是讀這些課程長大,對於台灣有較以往戒嚴時期課程更深入且正確的認知,也因此更敢大聲說出「我是台灣人」。
杜正勝強調,「台灣和中國現在處於分治的狀態,我們生活在台灣,當然是以台灣為主體,難道以中國為我的主體嗎?至於台灣和中國將來會怎麼樣?那是以後子孫們的事。我都是七十歲的人了,能幫十幾歲的青少年決定未來的前途嗎?」
他在書中重申,同心圓史觀是要建立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台灣主流價值。教育尤其應回歸到每個人所生活的時空環境,台灣主體性不是狹隘的政治、選舉語言,而是要做到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記者林曉雲、黃以敬/台北報導〕二○○七年從嘉義調來大吊車、將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牌樓改為「自由廣場」的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近日出版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回溯那段挑戰國民黨對蔣中正威權造神美化的重大事件,重新闡述對台灣必須推動轉型正義的看法。
杜正勝說,蔣介石過世後,國民黨把蔣介石當成帝王身分,興建中正紀念堂。但蔣介石過去做的事,包括在大陸做的事,從民族主義的觀點,可能有功;但從人權的觀點,又可能有過。現在人類的主流價值是什麼?用現在民主人權的角度看過去蔣所做的事,來處理中正紀念堂,這就是實踐轉型正義。
回溯杜正勝出任教育部長四年中,正式將「確立台灣主體性」列入教育四大主軸之一,近來被一些學者拱為先行者。一九九三年,國一修訂增設「認識台灣」新課程,台灣史獨立成冊,杜正勝就獲聘為「認識台灣」社會篇的編審委員會主委,開啟讓台灣學生真正認識台灣的教育起點。
台灣主體教育 已成主流思維
新書中詳述台灣中小學課綱改革一路走來的過程。杜正勝建構的台灣主體教育的論述基礎「同心圓史觀」,延續到民進黨執政時期的高中九四課綱、九五暫綱、九八課綱,甚至到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一○一課綱和一○三課綱,高中歷史課程的架構均已確立,先上台灣史,再上中國史,最後上世界史,且台灣史獨立成冊,略古而詳今。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因而成了無法逆轉的主流思維。
前年太陽花學運的大學生、去年反黑箱微調課綱的高中生,大都是讀這些課程長大,對於台灣有較以往戒嚴時期課程更深入且正確的認知,也因此更敢大聲說出「我是台灣人」。
杜正勝強調,「台灣和中國現在處於分治的狀態,我們生活在台灣,當然是以台灣為主體,難道以中國為我的主體嗎?至於台灣和中國將來會怎麼樣?那是以後子孫們的事。我都是七十歲的人了,能幫十幾歲的青少年決定未來的前途嗎?」
他在書中重申,同心圓史觀是要建立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台灣主流價值。教育尤其應回歸到每個人所生活的時空環境,台灣主體性不是狹隘的政治、選舉語言,而是要做到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source: 自由時報
2016-03-12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記者方賓照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新政府五二○將上路,台灣即將面臨第三次政黨輪替,推動台灣落實轉型正義成為改革大工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昨日受訪直言,轉型正義最大困難「問題出在每個人的細胞」,畢竟仍有人腦海殘存早期觀念與影響,台灣在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事件發生)其實早已覺醒,年輕輩早就自視為「台灣人」。
談及前陣子歷史課綱微調爭議,杜正勝更直言:「台灣社會早對於政府黑箱操控課綱給出判斷及批判,證明黑箱微調根本無用!」
杜正勝指出,轉型正義困難,「問題出在每個人的細胞」,畢竟仍有人腦海殘存早期觀念與影響,但當年所作所為,或許曾是理所當然,但今天回頭看便不合理,例如中正紀念堂的興建,台灣累積太多不正常、不合理現象,必須用普世價值重新衡量,其中便可強調人權觀點,如廿世紀以來蘇聯、東歐等國家都有專制者垮台,轉型正義亟待台灣社會實踐。
杜正勝強調,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在原來威權專制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人權的體制後,那些事卻是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的事加以糾正或清理。以東西德統一為例,原在共黨控制下的東德,官員認為應該的事,等到兩德統一後,從西方民主社會的觀點,很多是違背人權,甚至已構成犯罪行為,用人權角度加以處理,給個交代,就是轉型正義。
對台灣主體教育的實踐,杜正勝認為,一四年太陽花學運是重要轉捩點,「台灣主體」被社會廣泛認識,年輕人知道需立足在哪,要與台灣共同成長、共存亡,因此有反對中國因素的服貿協定,反對黑箱微調課綱等事件出現。杜強調,從先前歷史教科書改革推動「認識台灣」到高中台灣史獨立成冊,歷經十數年社會變遷與努力,使得大家普遍認同台灣,且年輕人更因此反過來教育長輩,讓許多老人也漸覺醒。
談及前陣子歷史課綱微調爭議,杜正勝更直言:「台灣社會早對於政府黑箱操控課綱給出判斷及批判,證明黑箱微調根本無用!」
杜正勝指出,轉型正義困難,「問題出在每個人的細胞」,畢竟仍有人腦海殘存早期觀念與影響,但當年所作所為,或許曾是理所當然,但今天回頭看便不合理,例如中正紀念堂的興建,台灣累積太多不正常、不合理現象,必須用普世價值重新衡量,其中便可強調人權觀點,如廿世紀以來蘇聯、東歐等國家都有專制者垮台,轉型正義亟待台灣社會實踐。
杜正勝強調,轉型正義的意思是在原來威權專制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人權的體制後,那些事卻是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的事加以糾正或清理。以東西德統一為例,原在共黨控制下的東德,官員認為應該的事,等到兩德統一後,從西方民主社會的觀點,很多是違背人權,甚至已構成犯罪行為,用人權角度加以處理,給個交代,就是轉型正義。
對台灣主體教育的實踐,杜正勝認為,一四年太陽花學運是重要轉捩點,「台灣主體」被社會廣泛認識,年輕人知道需立足在哪,要與台灣共同成長、共存亡,因此有反對中國因素的服貿協定,反對黑箱微調課綱等事件出現。杜強調,從先前歷史教科書改革推動「認識台灣」到高中台灣史獨立成冊,歷經十數年社會變遷與努力,使得大家普遍認同台灣,且年輕人更因此反過來教育長輩,讓許多老人也漸覺醒。
source: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