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han | 贊若
2016-04-02
前言
史明老師上課時說過,革命不是把人殺死就叫革命,改變體制才稱作革命。我想,杜正勝院士在2004-2008年擔任教育部長期間,應該可算是台灣教育微革命吧!
我是個讀書很慢的人,書常常買來不看,或是只看一點點就沒看,沒想到這本書,我只用了四個晚上,就讀完了,一方面可能是作者韓國棟先生長期跑教育新聞,對於台灣教育政策脈絡與大事件都能清楚概述,又不會著墨太多細節問題;再者,2004-2008年對於台派民眾來講,是難熬的幾年,如果陳水扁(家族)是當時統派勢力頭號獵殺(鬥臭)目標,那麼教育部長杜正勝應該是第二號獵殺(鬥臭)目標。看這本書就像在翻相片簿,充滿許多感覺與記憶。如同前教育部主祕莊國榮老師在序文裡提到的,他太太讀到第二章就欲罷不能,讀完時已經凌晨三點了。
忍辱求生
原本生涯沒有規劃踏入政壇,一心只想當研究學者的杜正勝院士,當他2004年接到游錫堃院長(行政院長)的徵詢,他想的不是要不要接這個位置,而是教育的重擔他是否擔得起來。
一般人對杜正勝院士的刻板印象是他對中國文化研究很深,好像對中國古代歷史很有興趣。自從2013年杜正勝院士首次參訪聖山,2014年擔任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以來,大地志工與杜老師有更多的接觸機會,不論是聖山的講座或是高鐵的接送,我發覺杜老師應該是對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文明都很有興趣,他從小就是個求知慾旺盛、書又讀得好的小孩,長大後又公費到英國留學,接觸更多西方思潮,擔任教育部長也不會自私地要學生跟他一樣多研究中國,反倒提出了影響甚鉅的四大施政主軸:「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
我想,杜正勝部長的四大施政主軸,如果放到其他國家,也是相通的,例如「培養現代國民」「建立(瑞典)(丹麥)(印尼)...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杜部長只不過在做一個正常國家的教育部長所應當規劃的方向,但阿扁總統執政時期,統派勢力強大,因此媒體只是一再幫杜部長貼上「去中國化」的標籤,教育政策幾乎都不談,能做文章的所謂"負面"新聞,則持續炒作。
媒體與政客自從2004年開始,就刻意鎖定杜正勝部長攻擊,抹黑、鬥臭樣樣來,民進黨內受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少人想趕走杜正勝部長,杜部長最近上節目也坦言,當然有過辭職的念頭,不過讓他留下來的因素,除了陳水扁總統力挺,台灣國鄉親力挺,最重要的就是他想推動「臺灣主體教育」,以台灣為中心點的「同心圓」教育。用「忍辱求生」來形容,或許不為過,「杜正勝部長隱忍四年媒體與政客的汙辱,只是為了臺灣主體教育能存活下來。」(淚)
自由、民主與人權
我覺得杜正勝部長像是一個園丁,規劃好硬體,循循善誘,協助植物從泥土裡長出具個人特色的花果;而不是要當一個養鴨人家,只做填鴨式教學,繁殖出一堆一模一樣的鴨子。
書裡有一章在描述杜老師從小到大遇到的啟蒙老師對他的影響,其中1958年遇到的郭老師,擔任過國民黨高級黨工,就曾經對他說「每個黨都有自己的主義,未必要奉行三民主義!」,這句話應該有啟蒙了杜老師的自由思想。而杜老師從中國意識到臺灣意識觀念轉變,簡單來說除了看清中國的真相,體悟到臺灣才是真實的家鄉,另外就是他認為到「民主」「自由」「人權」應該是高於「民族」的,相關故事可參考本書或【聖山講座】杜正勝教授-再讀「到台灣之路」系列。
杜部長把自由、民主、人權的精神,落實在他的施政方向,舉例來說像是徹底解除髮禁、真正落實禁止體罰、教官退出校園、「中正紀念堂」與「大中至正」的更名,就是要讓學生內在外在都能真正解放,當自由不被限縮,創意才更能迸發。我經歷過體罰年代,老實說,體罰、鞭打,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培育,是毫無正面幫助的,讀書的目的除了考試,就是避免被打,這不是教育,也違反人權。
國中基測加考作文也是革命性的一項措施,杜部長很重視這項政策,也聲明負全部責任。作文能力,就是要訓練一個人的書寫及表達能力,幾乎任何行業都需要用得到。杜正勝部長推動國中基測加考作文有一個很大的用意,就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而不是只一味追求標準答案甚至是猜答案,因此杜部長任內也提高了課本白話文的比例,減低文言文的比例,希望學生能真正活用文字,而不是統派口中的「去中國化」。我大學讀英文系,雖然沒有很用功,但是英文系常常需要演話劇,寫申論題,翻譯文章,寫英文作文,這多少都間接培養了我的思考與創造力,彌補我大學以前缺乏的訓練。
臺灣在面臨中國工業、商業競爭的環境下,獨立思考與創意是台灣必須培養的優勢,而大前提是臺灣必須要有更充分的「自由」「民主」與「人權」。也因此杜正勝部長又推動大學指考加考《公民與社會》,旨在提昇高中學生對於社會、經濟、法律的知識,培養現代化國民,另外也可跟大學相關課程銜接,近幾年的公民運動,年輕人會主動關心社會議題,相信與杜部長當時推動的公民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而人權方面相關的具體措施還有協助弱勢家庭與外籍配偶小孩的受教權以及母語教學,與讓偏鄉學生能進入頂尖大學的「繁星計畫」,杜正勝部長從小家清寒,因此他知道教育路上有「貴人相助」的關鍵性,而教育部就應該當那個「貴人」。杜部長說「教育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及社會公平公正的理想」。(P.270)
杜老師母校「臺南師範學校」校園內的標語「鐵肩擔教育 笑臉迎兒童」,或許也是杜老師在當教育部長時心中常想起的一句話吧?因為2004-2008年,真的需要一副鐵肩才扛得下教育部長的職務。而當然不只「鐵肩」,杜部長在任的一些施政措施,是在帶給學生「笑臉」的措施。反觀馬英九任內的教育部官員,尤其與「課綱微調」有關的蔣偉寧、吳思華、林騰蛟,他們的「鐵肩」「笑臉」是不是用錯地方了?
翻轉台灣
杜部長的「橫躺的台灣地圖」,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這一本書的內側書皮,其實就印了一個橫躺的台灣。如我上面講的,杜部長對全世界的文明都很有興趣,因此他知道從好幾世紀以前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就有許多橫躺的台灣地圖,2004年底教育部還推出《臺灣古地圖》月曆,造成搶購熱潮,世俗一點來說,誰說臺灣史地沒賣點、沒看頭?相關文章與古地圖可參考「杜正勝: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新思維」、「國立臺灣博物館地圖臺灣網站」,杜部長認為由一張地圖,可以看出繪製者對該土地的觀點與詮釋。
從不同的角度看臺灣,對於臺灣人思想的衝擊很大,因為以前大家熟知的地圖就是秋海棠+小島,這樣臺灣就像是中國的附屬品,這實在離當今的現實很遠。以台灣為中心來繪製地圖,可顯示出臺灣的海洋性與主體性。我想,橫躺的台灣地圖的精神,如同本書封面,杜正勝部長要做的是「由世界的眼光看臺灣,由臺灣的眼光看世界」,這樣臺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媒體抹黑
上面講了那麼多杜部長革命性的作法,在當今2016年來看,都是在正常不過,但在2004-2008年卻是對中國血統、法統、道統的大逆不道。也因此杜部長四年任期被統派政客與媒體聯合抹黑鬥臭,直到今天還有人只知道「三隻小豬」「罄竹難書」。「三隻小豬」是媒體成功的構陷,雖然「三隻小豬」早在杜部長上任前,就出現在教育部網站的成語附錄,與他無關,但是杜部長還是以鐵肩扛起,用更高格局的態度,希望台灣人要活用文字,不要被制約。
「罄竹難書」事件起因是阿扁總統在某次活動,以正面的用法來使用這個成語,被媒體奚落,杜正勝部長被質詢時,以他博學的中國知識來說明「罄竹難書」本來就可以用在正面與負面形容,本書還舉出相當多的古文例子,但當時媒體的風向就是要帶成「杜部長拍阿扁馬屁」、「硬ㄠ」。這也就可以看出為何杜部長希望學生頭腦不要僵化、教育要更自由的原因,他始終不是為了自己在辯護,而是為了讓台灣的教育更活。
臺灣人被植入「三隻小豬」的晶片已經夠久了,看完這一本書,了解杜部長施政的用心,「三隻小豬」的晶片自然會被破解。
結論
杜正勝院士在2004-2008擔任教育部長的歷程,彷彿像是他1976年從英國一路往東的80天背包客之旅,有計劃,有規劃,有冒險,有執行,另外也少不了對人的關懷。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杜正勝院士能擔任臺灣的教育部長,真是「天祐臺灣」,一當就當四年,更是「天祐臺灣」。
雖然現在網路上還找得到2004-2008年一堆對杜部長的負面報導,許多人對杜部長的成見還很深,但沒差,因為歷史終將會還給杜正勝部長一個公道,一個很大的公道!
2016年的今天,「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這四大教育主軸,依然是很正確的方向,也是杜正勝部長留給台灣最好的Legacy,「臺灣主體教育」更是當今的主流。有網友說杜部長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好的教育部長,我在此+1。
史明老師上課時說過,革命不是把人殺死就叫革命,改變體制才稱作革命。我想,杜正勝院士在2004-2008年擔任教育部長期間,應該可算是台灣教育微革命吧!
我是個讀書很慢的人,書常常買來不看,或是只看一點點就沒看,沒想到這本書,我只用了四個晚上,就讀完了,一方面可能是作者韓國棟先生長期跑教育新聞,對於台灣教育政策脈絡與大事件都能清楚概述,又不會著墨太多細節問題;再者,2004-2008年對於台派民眾來講,是難熬的幾年,如果陳水扁(家族)是當時統派勢力頭號獵殺(鬥臭)目標,那麼教育部長杜正勝應該是第二號獵殺(鬥臭)目標。看這本書就像在翻相片簿,充滿許多感覺與記憶。如同前教育部主祕莊國榮老師在序文裡提到的,他太太讀到第二章就欲罷不能,讀完時已經凌晨三點了。
忍辱求生
原本生涯沒有規劃踏入政壇,一心只想當研究學者的杜正勝院士,當他2004年接到游錫堃院長(行政院長)的徵詢,他想的不是要不要接這個位置,而是教育的重擔他是否擔得起來。
一般人對杜正勝院士的刻板印象是他對中國文化研究很深,好像對中國古代歷史很有興趣。自從2013年杜正勝院士首次參訪聖山,2014年擔任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以來,大地志工與杜老師有更多的接觸機會,不論是聖山的講座或是高鐵的接送,我發覺杜老師應該是對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文明都很有興趣,他從小就是個求知慾旺盛、書又讀得好的小孩,長大後又公費到英國留學,接觸更多西方思潮,擔任教育部長也不會自私地要學生跟他一樣多研究中國,反倒提出了影響甚鉅的四大施政主軸:「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
我想,杜正勝部長的四大施政主軸,如果放到其他國家,也是相通的,例如「培養現代國民」「建立(瑞典)(丹麥)(印尼)...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杜部長只不過在做一個正常國家的教育部長所應當規劃的方向,但阿扁總統執政時期,統派勢力強大,因此媒體只是一再幫杜部長貼上「去中國化」的標籤,教育政策幾乎都不談,能做文章的所謂"負面"新聞,則持續炒作。
媒體與政客自從2004年開始,就刻意鎖定杜正勝部長攻擊,抹黑、鬥臭樣樣來,民進黨內受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少人想趕走杜正勝部長,杜部長最近上節目也坦言,當然有過辭職的念頭,不過讓他留下來的因素,除了陳水扁總統力挺,台灣國鄉親力挺,最重要的就是他想推動「臺灣主體教育」,以台灣為中心點的「同心圓」教育。用「忍辱求生」來形容,或許不為過,「杜正勝部長隱忍四年媒體與政客的汙辱,只是為了臺灣主體教育能存活下來。」(淚)
自由、民主與人權
我覺得杜正勝部長像是一個園丁,規劃好硬體,循循善誘,協助植物從泥土裡長出具個人特色的花果;而不是要當一個養鴨人家,只做填鴨式教學,繁殖出一堆一模一樣的鴨子。
書裡有一章在描述杜老師從小到大遇到的啟蒙老師對他的影響,其中1958年遇到的郭老師,擔任過國民黨高級黨工,就曾經對他說「每個黨都有自己的主義,未必要奉行三民主義!」,這句話應該有啟蒙了杜老師的自由思想。而杜老師從中國意識到臺灣意識觀念轉變,簡單來說除了看清中國的真相,體悟到臺灣才是真實的家鄉,另外就是他認為到「民主」「自由」「人權」應該是高於「民族」的,相關故事可參考本書或【聖山講座】杜正勝教授-再讀「到台灣之路」系列。
杜部長把自由、民主、人權的精神,落實在他的施政方向,舉例來說像是徹底解除髮禁、真正落實禁止體罰、教官退出校園、「中正紀念堂」與「大中至正」的更名,就是要讓學生內在外在都能真正解放,當自由不被限縮,創意才更能迸發。我經歷過體罰年代,老實說,體罰、鞭打,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培育,是毫無正面幫助的,讀書的目的除了考試,就是避免被打,這不是教育,也違反人權。
國中基測加考作文也是革命性的一項措施,杜部長很重視這項政策,也聲明負全部責任。作文能力,就是要訓練一個人的書寫及表達能力,幾乎任何行業都需要用得到。杜正勝部長推動國中基測加考作文有一個很大的用意,就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而不是只一味追求標準答案甚至是猜答案,因此杜部長任內也提高了課本白話文的比例,減低文言文的比例,希望學生能真正活用文字,而不是統派口中的「去中國化」。我大學讀英文系,雖然沒有很用功,但是英文系常常需要演話劇,寫申論題,翻譯文章,寫英文作文,這多少都間接培養了我的思考與創造力,彌補我大學以前缺乏的訓練。
臺灣在面臨中國工業、商業競爭的環境下,獨立思考與創意是台灣必須培養的優勢,而大前提是臺灣必須要有更充分的「自由」「民主」與「人權」。也因此杜正勝部長又推動大學指考加考《公民與社會》,旨在提昇高中學生對於社會、經濟、法律的知識,培養現代化國民,另外也可跟大學相關課程銜接,近幾年的公民運動,年輕人會主動關心社會議題,相信與杜部長當時推動的公民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而人權方面相關的具體措施還有協助弱勢家庭與外籍配偶小孩的受教權以及母語教學,與讓偏鄉學生能進入頂尖大學的「繁星計畫」,杜正勝部長從小家清寒,因此他知道教育路上有「貴人相助」的關鍵性,而教育部就應該當那個「貴人」。杜部長說「教育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及社會公平公正的理想」。(P.270)
杜老師母校「臺南師範學校」校園內的標語「鐵肩擔教育 笑臉迎兒童」,或許也是杜老師在當教育部長時心中常想起的一句話吧?因為2004-2008年,真的需要一副鐵肩才扛得下教育部長的職務。而當然不只「鐵肩」,杜部長在任的一些施政措施,是在帶給學生「笑臉」的措施。反觀馬英九任內的教育部官員,尤其與「課綱微調」有關的蔣偉寧、吳思華、林騰蛟,他們的「鐵肩」「笑臉」是不是用錯地方了?
翻轉台灣
杜部長的「橫躺的台灣地圖」,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這一本書的內側書皮,其實就印了一個橫躺的台灣。如我上面講的,杜部長對全世界的文明都很有興趣,因此他知道從好幾世紀以前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就有許多橫躺的台灣地圖,2004年底教育部還推出《臺灣古地圖》月曆,造成搶購熱潮,世俗一點來說,誰說臺灣史地沒賣點、沒看頭?相關文章與古地圖可參考「杜正勝: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新思維」、「國立臺灣博物館地圖臺灣網站」,杜部長認為由一張地圖,可以看出繪製者對該土地的觀點與詮釋。
從不同的角度看臺灣,對於臺灣人思想的衝擊很大,因為以前大家熟知的地圖就是秋海棠+小島,這樣臺灣就像是中國的附屬品,這實在離當今的現實很遠。以台灣為中心來繪製地圖,可顯示出臺灣的海洋性與主體性。我想,橫躺的台灣地圖的精神,如同本書封面,杜正勝部長要做的是「由世界的眼光看臺灣,由臺灣的眼光看世界」,這樣臺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媒體抹黑
上面講了那麼多杜部長革命性的作法,在當今2016年來看,都是在正常不過,但在2004-2008年卻是對中國血統、法統、道統的大逆不道。也因此杜部長四年任期被統派政客與媒體聯合抹黑鬥臭,直到今天還有人只知道「三隻小豬」「罄竹難書」。「三隻小豬」是媒體成功的構陷,雖然「三隻小豬」早在杜部長上任前,就出現在教育部網站的成語附錄,與他無關,但是杜部長還是以鐵肩扛起,用更高格局的態度,希望台灣人要活用文字,不要被制約。
「罄竹難書」事件起因是阿扁總統在某次活動,以正面的用法來使用這個成語,被媒體奚落,杜正勝部長被質詢時,以他博學的中國知識來說明「罄竹難書」本來就可以用在正面與負面形容,本書還舉出相當多的古文例子,但當時媒體的風向就是要帶成「杜部長拍阿扁馬屁」、「硬ㄠ」。這也就可以看出為何杜部長希望學生頭腦不要僵化、教育要更自由的原因,他始終不是為了自己在辯護,而是為了讓台灣的教育更活。
臺灣人被植入「三隻小豬」的晶片已經夠久了,看完這一本書,了解杜部長施政的用心,「三隻小豬」的晶片自然會被破解。
結論
杜正勝院士在2004-2008擔任教育部長的歷程,彷彿像是他1976年從英國一路往東的80天背包客之旅,有計劃,有規劃,有冒險,有執行,另外也少不了對人的關懷。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杜正勝院士能擔任臺灣的教育部長,真是「天祐臺灣」,一當就當四年,更是「天祐臺灣」。
雖然現在網路上還找得到2004-2008年一堆對杜部長的負面報導,許多人對杜部長的成見還很深,但沒差,因為歷史終將會還給杜正勝部長一個公道,一個很大的公道!
2016年的今天,「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這四大教育主軸,依然是很正確的方向,也是杜正勝部長留給台灣最好的Legacy,「臺灣主體教育」更是當今的主流。有網友說杜部長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好的教育部長,我在此+1。
延伸閱讀:
【影片】杜正勝: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
【影片】杜正勝: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台灣經驗
杜正勝: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新思維
杜正勝論古今學、政
【杜正勝教授演講】作為國家史的台灣史
【影片】2016聖山心靈重建研習營-大地董事杜正勝院士:雲遊天涯通古今
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上)
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中)
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