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3月做洪水(5):鳳林張七郎醫師滅門屠殺事件

 Aries | 贊修
2019-03-02


(記於2019年228前夕)
2018年底九合一選舉後的政壇,老K黨的縣市長,自認為有中國做靠山,好像已經一國兩制,像烏賊亂噴墨汁抹黑中央政策;一再造謠說謊、欺騙選民、原市民福利經費被挪作他用,不用負責,還怪人民大驚小怪。

打人案發生,闇黑魔人動用私刑;文化部長鄭麗君被統派藝人甩耳光,卻不見正義人士出面反制的奇異現象,這類反民主台灣的私刑文化,是第五縱隊已在台灣的大街小街流竄?

如果對於上述現象,無法扼阻,那麼發生在1947年228大屠殺前的台灣社會,就可能重演!

228將至,追思的紀念日,再次複習228。

多數的台灣媒體談228,只聚焦在2月28日。我們從發生大規模屠殺的3月開始,持續關注228的議題,即使冷門,還是一再複習這段歷史記憶。

228期間,有人被暗殺,有人被明殺。被暗殺的家屬,長期徘徊在希望與失望之間,跌落痛苦的深淵;被明殺的家屬,痛徹心扉,成為殺雞儆猴的宣傳品。

一個紀念2018年的228影片「
落雨彼日」寫到「228不只是一天的事件」,當然,也不只是家屬的228,我們都是帶著「228」印記的台灣囝仔。



228大屠殺之後,《聯合晚報》刊載陳旭作的漫畫「此地一切平靜」,在傳達台灣表面看來一切平靜,事實上,地底充滿即將引爆的炸彈(《聯合晚報》是在中國發行的報紙,由中國共產黨創刊)。圖片來源:萬幾/Facebook

寧願子孫做美國奴,不做中華民國紳士
-詹金枝(張七郎遺孀)
1947年4月初,發生花蓮名人張七郎一家三口滅門血案,顯示國民政府殘忍至極。2010年曾看到網友無禮的議論:「張七郎只是剛好在228時期從病床被帶走殺掉,就稱為228菁英?」刻意忽略他對土地的貢獻。
事實上,張七郎的事蹟多的不得了,他是開拓東台灣醫療與教育的客家移民、制憲國代,戰後催促兒子返鄉貢獻長才,父子三人卻共同遭難,家族如何歷經風浪克服難關,都是台灣史上不平凡的一頁。

家庭背景影響他習醫、信仰
張七郎,1888年生,新竹湖口客家人,家中排行第七,取名「七郎」。他選擇從醫、基督信仰,深受家庭背景的影響。他的父親張仁壽是位漢醫,受馬偕牧師到新竹傳教的感召,受洗成為客家第一位基督徒,並創立湖口教會。

張七郎自新埔公學校畢業後,前往中國廈門就讀由英美教會人士創立的英華書院5年,學習外語能力與西方近代知識。1915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曾在基隆醫院、馬偕醫院服務,並在淡水開業仁壽醫院(以父親之名命名,紀念父親)。

身為基督徒的他,受馬偕在偏遠地區傳教的精神感召,以及花蓮鳳林醫療資源缺乏的緣故,於1921年「島內移民」到鳳林定居,並搬遷仁壽醫院至此。

張七郎1913年與同為客家人的詹金枝結婚,她亦是基督徒第二代,7歲即由馬偕洗禮。她1912年畢業於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具助產士資格,婚後在醫院幫忙張七郎處理醫務。他們共育有五男二女。


張七郎的全家福,攝於1937年鳳林仁壽醫院前,右起為張七郎、張宗仁(長子)、張依仁(二子)、張果仁(三子)、張秀惠、張性惠、張秉仁、張存仁、詹金枝(妻)。圖片提供:李筱峰

行善的傳教者
張七郎以祖傳的漢醫為底,西醫為用,調和漢醫與西醫的醫法,加上厚待病患、勤勞往診,仁心仁術逐漸聲名遠播。他原本就通曉漢文、日文、英文、德文,因東部看診環境的需要,秉持傳教士精神,在開墾地學習當地住民的語言,又學會了阿美族語與泰雅族語。

他與妻子詹金枝把基督信仰帶到花蓮,夫妻在1926年與同好創設鳳林教會,且熱心地方建設。此外,夫婦倆不忍心見到小女孩被賣入特種場所,或是發現棄嬰,就收養許多養女,盡己所能的給與教育與栽培,待長大成人再替他們找尋對象,並割出一塊地當嫁妝。

重視教育的張七郎,在1945年獨資創辦鳳林農業職業學校(現鳳林國中),由他擔當首任校長,並在1946年7月改為鳳林初級中學,提供就學機會。這項遠見造就「鳳林出校長」的文風。根據統計,鳳林至2010年已培育出106位校長,是全台灣出現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有網友笑稱「鳳林的特產是校長」。


「校長夢工廠」的圍牆彩繪張七郎校長的畫像,館內的展示資料也有他的人物照,以紀念改變鳳林學生命運的首任校長。圖片來源:網路

投身政治圈
他與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在戰後迎接期待中的自由社會,熱心參政。1946年3月,他當選花蓮縣參議員;4月開議當天,更被推為議長,曾揭發縣長貪污米糧情事,並追回偷運米糧要盜賣的船隻。

他也當選10月底選舉的台灣省制憲國大代表,可見他的高知名度。他在年底赴南京參加制憲國民代表大會會議時,曾批評陳儀政府過戶稅免、開徵的反覆決策。1947年初返台,他開回鄉報告大會,詳細報告憲法內容,發表此行的觀察與感想。


蔣介石(中立手持帽者)與張七郎(後排左3)等台籍制憲國代。圖片提供:李筱峰

張七郎夫婦共育有五男二女,前三個孩子在滿洲國(時為日本勢力範圍)當醫生,於戰後回台。分別是長子張宗仁接續張七郎的鳳林初中校長職務;二子張依仁在大番社(阿美族部落)太巴朗分院看診;三子張果仁接手仁壽醫院的醫療工作。他們與父親一起歷經人生劇變的一晚。

張七郎於1947年2月初,南京開完制憲國大會議回台後,在縣內巡迴宣講憲政之事,過度勞累引起肋膜炎,長期在家休養。
228事發後,他以最高票被推選為花蓮縣長候選人(由人民選出3名,再呈報行政長官公署圈定當選人)。

夜裡遭莫須有逮捕、滅口
當時各地紛紛傳出菁英被政府槍殺的消息,也有多人勸告張家人暫避風頭,對於不利的傳言,正直的張七郎相信「政府自會明察秋毫,根本無須躲藏。」事實證明,光明磊落的日本精神不適用於國府時代,他們最終還是走向了死亡的路途。

4月1日,國府整編第21師獨立團開抵花蓮,隨即築造陣地,小小的鳳林鎮氣氛肅殺宛如死城。4月4日晚上,張七郎連同三個醫師兒子,分別在「太古巢」農園與仁壽醫院兩個家被粗暴捕捉。

在仁壽醫院的情形是,張宗仁代表生病的張七郎前往參加歡迎「國軍」的晚宴,6點多回到醫院,立即被軍人「請走」。大約8點時,張果仁從鄰居家回醫院,隨後闖進三名持槍軍人,把他雙手反綁架走。

山下「太古巢」農園(張七郎的住家)的場景是,約略7-8點,家中飼養的狗大聲狂吠,伴隨著吵鬧的人聲和緊急的叩門聲,鳳林區長林志雄帶領持槍的10多名軍人前來,押綁帶走張七郎、張依仁。房屋前後都被軍人包圍,還有4台機槍分佈瞄準屋子並呈警戒狀態,就像在對付恐佈份子的陣仗。

其中張七郎、張宗仁與張果仁,在當晚的傾盆大雨裡,被槍斃在公墓。遺體雙手被反綁在後,衣服與隨身物品全不翼而飛,全身血污只穿內衣褲。背後各被打兩槍,前胸的子彈出口有如碗口大。家人用牛車,把3人的遺體運回家,清潔過後,將外露的腸子塞回、縫合遺體。將他們下葬在「太古巢」農園的房屋旁,繼續守護著家園。

詹金枝在1947年6月寫給政府的〈訴冤狀〉,寫到3人遺體的狀況:

一、亡夫張七郎,背貫前胸受兩槍創而亡。
二、亡長男張宗仁,眼眶受層層密密的劍刺傷痕,而且右手腕下骨折,更由背貫前胸受兩槍創而亡。
三、三男張果仁由背貫前胸,受兩槍創,腹部更受劍刺以致大腸外露而亡。

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要凌虐人民至此?


 張七郎父子3人合葬的墓園,位於鳳林太古巢農園裡。中間寫著「張七郎 宗仁 果仁 父子遭難之墓」,墓碑對聯:「兩個小兒為伴侶 / 滿腔熱血洒郊原」,墓碑記誌「主後一九四七年 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四日夜屈死」。圖片提供:李筱峰

一家三口慘遭滅門屠殺,事後還被國府冠以「背叛黨國,組織暗殺團體事」、「拒捕而受擊斃事」罪名,合理化藉平息暴動而濫殺的行動。

228家屬的磨難與奮起
被捉走的4人,只留1人,二子張依仁可能是身上有「軍醫證明」,才有機會僥倖獨活,被囚禁3個月後釋回,但往後卻生活在特務監控的影子裡,即使後來移居淡水、巴西,仍不放過他。

張家人此後不談228事件,由於4月4日那一晚的滅門案,張家的生活從彩色轉變成黑白,3名遺孀從優渥的醫師娘,變成勞動的農婦。

詹金枝對兒孫的教育態度是「生活、金錢都是身外,就是要讀書,讀書了要出國,不要留在台灣被國民黨殺」,「我甘願我的子孫做外國的奴才,也不甘願他們做中華民國的紳士」,也早已表明「如果我死了,不要通知他們[子孫]回來」。果然在她1982年過逝時,子孫因為黑名單,無法回台奔喪。

這段張家人的禁忌與不可說,直到2009年張依仁首次接受張炎憲教授團隊的口述訪問,2010年《花蓮鳳林二二八》書籍出版後,張家人透過書籍去瞭解那段不明的過去,與各自歷經的苦難歲月,等於重新認識既親近又陌生的家人,與團結家族。

張七郎家族遭受國家暴力,遺族仍奮力挺過陰暗幽谷,在美國、巴西開枝散葉。三媳婦張玉蟬長年守護「太古巢」家園,是第一位228遺屬於1990年站出來在教會上台演講做見證,說出自家的故事,進而影響其他228家屬陸續挺身而出。他們是不屈服於惡勢力的正面象徵。


張七郎的三媳張玉彈,2015年接受採訪。圖片提供: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如同當時剛直的台灣人,選擇相信政府,結果生命與財產被獨裁者洗劫一空。這頁歷史傷痕,是台灣人百年苦難的縮影,與面對專制政黨的前車之鑑。
(全文完,本文原載2018/4/4《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