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Note: 歷史需要一再複習,重讀2018年的鄭評文章。
1970年代籌畫中的台獨案件,被警總與國防部定調為「鄭評等叛亂案」。製圖:美術組
1950年,史明要槍殺獨裁者老蔣,事蹟洩露後,「跑路」到日本賣拉麵、書寫台灣史、訓練台獨地下工作者。
20幾年後,台獨麵包師找上門。
史明紀錄片《革命進行式》的其中一鏡,提到他在日本的小臥室,除了祭拜祖先,還會祭拜另一個人,就是鄭評。史明是左派台獨教父,人人皆知,但鄭評是誰?為何讓史明念念不忘?
鄭評,高雄人,喪妻後在台北開設西點麵包店。資料來源:網路
鄭評是誰?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資料寫著短短的幾行字,「被告鄭評(即鄭智仁)男,年四十七歲(民國十六年十月十日生),台灣省高雄縣人,住台北縣○○○號(國民身分證:高縣永(16)字第○一四○號),業商,在押。」
史明記載的資料為,原名鄭智仁的鄭評,是一位台獨麵包師兼印刷事業,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經由台灣福音宣教會會長林義昌牧師牽線,1972年藉機去東京與自己會晤,受訓後組織「台灣獨立革命軍鄭評小組701號」返台。
另一份資料,鄭評寫的「軍法聲請覆判書狀」(1974年5月3日),說自己在北投開設福音食品行餅店,1971年10月底因參加亞洲基督教反共聯盟會議,經介紹認識史明,編號為「台灣獨立黨台灣第11號」。值得注意的是,此份文件是以獨裁者的語氣書寫,例如稱史明為「施逆朝暉」(史明本名為施朝暉),鄭評是否遭殘酷的刑求或在非自由意志寫下,是個問號。
年紀跨過青壯年的鄭評,成長於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接收(劫收)台灣時,鄭評19歲,在那個年代已是成熟懂事的年輕人,他在國民黨統治下生活了28年。歷經兩個不同政權統治,自然有所比較,「淪陷日」後政府變土匪,全面掠奪、違法亂紀。
白色恐怖,把台灣變成大型監獄島,呼吸自由空氣,變成奢想;小心翼翼遵守老大哥的昨是今非,才是生存之道。讓國民黨垮台,把台灣想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聲音傳到全世界,是那個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心中不能說出口但思索放手一搏的夢。
總之,台獨麵包師鄭評,基督徒,因為台獨的理念,與史明結識。
如何“顛覆政府”?
鄭評和史明認識之後,幾經接觸,於1972年提出,以武裝鬥爭方式槍殺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
籌備中的槍擊計畫,史明堅持槍枝從國外送進台灣,不能在台灣買槍以免打草驚蛇。等待的漫長期,鄭評小組發展組織,到處張貼標誌,暗地宣傳台獨。
但小組操之過急,四處收買槍枝的動作,反被有心的特務賴錦桐滲透,1973年下旬全數組員被捕捉。同案者有黃坤能,20歲,嘉義人;洪維和,40歲,台北縣人;林見中(即林建中),45歲,台南縣人;游進龍,38歲,宜蘭縣人;柯金鐘,50歲,彰化縣人。涉案者,橫跨青、中、壯年。
國防部1974年7月4日判決書,六名「叛亂案」,被判一個死刑、三個無期徒刑、兩個十年徒刑。資料來源:國家檔案局
判決書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書(1974/4/12)幾已定讞,罪名為:一、購買槍械,以備暗殺政府高級官員(蔣經國);二、南下訪聯同黨,發展組織;三、設計「台灣獨立黨」證章。
經過形式上「聲請人」的「聲請覆判」流程(4/20)。國防部判決書主文(6/3)確定,鄭評「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處死刑」,黃坤能、洪維和、林見中處無期徒刑,游進龍、柯金鐘處有期徒刑10年。高等覆判庭署名者有審判長李明章、審判官蕭凱、審判官羅紹良、審判官柯慶生、審判官李桓,與書記官錢開濟。
實際執行者的警總,呈報給國防部等上級的公文,確定鄭評執行死刑時間,8月10日上午6時,而非以往認為的8月中旬期間。
國家檔案局的資料,只提供部分,遮掩局部檔案內容和抽離受執行槍決前後照片,無法看到鄭評最後的面容。資料來源:國家檔案局
單看官方資料,確實會認為鄭評等人是罪大惡極的壞人,為求網開一面生路而“龜縮”。
這起1970年代籌畫中的台獨案件,左翼色彩、體制外武裝革命路線,一名死刑、三名無期徒刑,有其份量。雖然沒有1958年許昭榮海軍台獨案、1961年蘇東啟案、1963年陳智雄案、1965年廖文毅案、1970年泰源事件廣為人知,但也不能因為革命沒有成功,就當成煙霧般消散,畫上句點。
遺書?
根據史明的資料,鄭評關押期間不為個人祈禱,而是禱告「台灣出頭天」「台灣人萬歲」,臨就義前,仍高喊「台灣獨立萬歲!」從容就義。
從鄭評寫下的第二份「軍法聲請覆判書狀」(1974年5月17日),知道他上有年逾80歲高齡的老母親,膝下有未成年的兒女待養育。他早年喪妻,他的遺屬長子鄭遷生、次子鄭遷進、三子鄭湖永以及女兒,後來怎麼了?
鄭評寫的第一份「軍法聲請覆判書狀」(1974年月20日),文字看似國小學生寫的漢字。不要忘記,鄭評成長於日治時期,日語才是他的母語。今天假使換成自己,成年後突然換政權、使用語文、文字,變成德語或阿拉伯語之類不熟悉的語系,恐怕連如何表達心中的想法,都變成一大問題。資料來源:國家檔案局
政治受難者黃溫恭醫師,他年輕的外孫女張旖容2008年底透過一連串的追查,在國家檔案局查到外公留下五封遺書,家屬時隔近60年卻渾然不知遺書的存在。原來受難者遺書被政府扣留、從未被寄出,這類私人文書數量約747頁。遲了40-60年的遺書,思念、歉意、告別從未被傳達,有的人事已非、有的家屬已逝去。他們的人生,被永遠改變,再也回不去了。
鄭評是否曾留下遺書,最後的遺言是什麼?想傳達的話是否隱藏在其中?他的家屬,是否知道可以追查父親的遺書?父親遠大的理想是什麼?掛意的是什麼?截至目前,就像一團不清楚的迷霧。
國寶級的史明歐吉桑,因鄭評為義而亡,成為心中的牽絆。他設法尋找鄭評的家屬,想做些事,但不被家屬接受。
立碑
每每史明祭拜著先人與鄭評,無聲的嘆息只能放在心裡。他不想讓鄭評就此被世人遺忘,曾經的豪情壯志就像不曾發生在這塊土地。
史明歐吉桑與「鄭評烈士紀念碑」。圖片提供: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他幾經尋覓,最終,於2015年在「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奉仕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之地)為鄭評樹立「鄭評烈士紀念碑」,要將他大愛證道的精神流傳後世。
揭碑之日,天空飄著雨,史明一如往常穿著牛仔裝出席活動。不同以往的是,他特地準備台灣特色糕點「毛呼、麵龜、鳳片糕」來祭拜,並將糕點分享給寒冬中的與會者,糕點傳達的溫度,好似他與鄭評要槍殺獨裁統治者般炙熱。
史明歐吉桑特地準備「毛呼、麵龜、鳳片糕」來參加揭碑活動。圖片提供: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8年全聯中元節廣告,說日語的媽媽、濃濃鄉音的“眷村杯杯”、講台語的知識青年,背後,有更多他/她的故事,在他們的紀念日,看看他們的故事/苦難血淚,認識與憶起這些消失的記憶。
(本文原載2018/8/16《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