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2

災難之後的各界反思

這是馬蕭想要與之共同市場的對象, 台灣人口數與中國天差地別,中國問題比台灣更龐大,馬蕭這是要為台灣找出路還是要台灣人民送死 ? 還是為中共減輕壓力??!!!


/
大紀元 2008 03 11

高精度圖片

湖南境內大雪和冰凍壓倒大片林木。(新紀元資料室)

二零零八年初發生在中國的大面積冰雪災害,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上,和歷史上的其他天災一樣,成為凸顯中國共產黨英明偉大的材料。當然,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海內外的知識份子,對中共的這種慣例作法深明其道,也並不買賬。

在中國大陸目前的體制之下,我們有理 由懷疑中共當局是否能夠真正的進行全面的反思和研究,因為我們見過太多的「聞過則怒」的中共官員,也見識過這個體制太多次的因為自卑和缺乏信心導致的置之 不理策略

因此,這樣的任務只好由民間獨自進行。

本文對海內外一些知識份子對整個事件的評論做出摘要,希望能夠引起更多更深刻的思索。



一月三十一日中國上海,這位急於趕回家參加父親葬禮的女士,還沒有買到回家的車票,不禁悲從中來。(新紀元資料室)

傅蔚岡:隱藏背後的戶籍制度

南方十幾個省市的暴風雪只是近十年以來春運危機的一次集中爆發。

中 國目前「只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不准許人口自由遷徙」(張曙光語)的做法導致了每年數十億人口全國範圍內的流動,導致了每年春運火車站內萬頭攢動的「盛 景」。春運表面上是和一年一度要回家過年的習俗有關,但根源恐怕是外來務工人員由於不能夠取得所在地的戶籍,不能夠將家人接到他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而不得 不在工作地和戶籍地來回奔波所致,我們只想到要將在外務工的人員送回家過年,但是卻沒有想過讓外來 務工人員在本地安家落戶。

二零零八年南國這場大雪引發的災難,政府面對暴雪應急體系失靈只是表面現象,實質上拷問的是隱藏在春運背後的戶籍制度。引發春運的戶籍制度一日不消失,那麼這樣的春運危機還會重現。(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規制研究所所長)

吳庸:最高層反應遲鈍

毫 無疑問,胡溫對這場災害的反應是遲鈍的、無力的。他們到一月底才感知災情嚴重,趕急部署救災,為時已晚。……但他們無需為百姓生命財產損失負責,也沒有任 何機制向他們追究應當承擔的法律過失。相反,他們赴災區「視察」還有輿論為其歌功頌德。對這場災害反應遲鈍、無力不是過而是功,這就是當前的現實。同時, 中央權力結構是勉強拼湊而成的,每人把守一攤兒,各人有各人的拳經。所以,災情嚴重已經浮上臺面時,溫家寶只能唱獨角戲。這是一個稀鬆、軟弱、渙散、離心 的最高權力中樞,權力者各懷異志。天災倒是他們尋求桌下伸腿、暗中使絆的契機。用離心離德形容這夥人是最恰當不過了。……地方諸侯理應大聲疾呼、疾言救 災,實際卻是不動聲色,左顧右盼,看中央如何作為,看胡溫手忙腳亂。這次冰雪之災充份暴露了地方對中央的冷眼旁觀態度。

自然界的突變引發了 統治集團勾心鬥角,展示了他們與社會對立的一面。就其面對自然災害反應遲緩、無力而言,就其內部熱衷私利、不顧百姓死活而言,就其彼此惡鬥、空耗國力而 言,這種統治的腐朽性已是昭然若揭,一場社會性突變的條件在蘊蓄中。(北京評論家吳庸在《議報》發表的文章《雪災與突變》)

梁京:大雪捲走了當權者的信心

中國當權者此次大災中的政治秀,給外人一個窺視他們內心的機會。那麼,我們從當權者的謙卑姿態中看到了什麼呢?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對民意的真誠敬畏,而是對民情失控的恐懼,是對龐大的國家機器缺乏信心。

當幾十萬農民工擁擠在廣州火車站的廣場,政府馬上調來的是數萬軍警,而不是疏導和救援人員。廣東省長黃華華的一句話,「不出事就是本事,出事就是大事」,充份暴露了當今中國當權者的真實心態。

二零零八年的這場非常大雪,卻讓中國的當權者看到了一個極不情願看到的事實:政府雖然有能力壓制任何有組織的政治反抗,但並不能因此消除社會危機大規模爆發的現實危險

這場大雪證明,中國難以問責的官僚經濟,就如同當年的北洋水師一樣,完全可能一觸即潰,成為大規模危機的導火索。二零零八的大雪捲走了中國當權者建立在僥倖之上的信心,但無法捲走他們的僥倖心理。(梁京:自由亞洲電臺評論員)。

方勵紅:凸顯四千萬「留守孩」問題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中國的「留守孩」數量大約有4390萬之巨

每逢春節,在外打工父母回鄉探望孩子或接他們同住數日,留守孩們通常表現得格外聽話、興奮和活躍。一旦再次分離,留守孩們表現為難過、哭鬧、難捨難分。短暫的相聚和分離,孩子們經歷了劇烈的感情衝突。

沒 有親情的教育無論如何是殘缺的教育,父母的溫暖和關愛是其他任何親情所無法替代的。造成城鄉二元化的戶籍制不取消,農民的悲慘命運就不會有實質的改變,人 間就有流不完的骨肉分離傷心淚。共產主義「烏托邦」在人類社會已經造成了數不盡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中國4390萬可憐孤苦的「留守孩」是共產黨戶籍制在 中國毒害的延續。 (方勵紅:《冒雪返鄉凸顯中國四千萬「留守孩」問題》,《觀察》)

胡少江:雪災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雪災帶來的經濟損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現有的財富損失,例如居民房屋、基礎設施、環境等的損毀;二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例如農業減產、電力、服務、交通等行業停產等。雪災對今年中國經濟政策的決策者帶來了若干重要難題。

首 先是通貨膨脹有可能在短期內加速增長。中國政府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今年一月份的通貨膨脹率仍然在繼續攀昇,已經高達百分之七點一。其中不乏雪災帶來的物 價上漲因素。現在看來,雪災對中國物價總水準的影響在二月份仍然會繼續。這對於擔心通貨膨脹引發多年積蓄的社會不滿的中國政府而言,正可謂是雪上加霜。

其 次,由於擔心雪災所造成的對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中國政府在選擇應對通貨膨脹的政策工具方面受到嚴重的侷限。而這對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也會產生身份 微妙的影響。本來,應對通貨膨脹最有效的工具是緊縮的貨幣政策,自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國政府已經多次表明通過提高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從緊 的貨幣政策應對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決心。

但是,在這場巨大的雪災面前,中國政府的信心似乎正在受到嚴重的挑戰。(胡少江,自由亞洲電臺評論員)

華爾街日報:中國過度依賴煤炭

惡 劣天氣帶來的震動顯示出,高度依賴煤和其他商品的及時運輸來推動經濟飛速增長的中國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緩衝餘地了。一月中旬開始出現降雪和凍雨時,高壓電線 和電塔被壓斷、倒塌,致使電力供應中斷。當時尚能運轉的發電廠也因惡劣天氣而遲遲不能獲得燃煤補給,電力短缺的狀況由此擴大。電力公司的存煤量本來就已經 很低,電力公司必須按已然大幅攀昇的國際市場價格買煤,但收取的電費價格卻受到政府限制,這種情況讓電力公司限定了發電量。

制定中國產業政策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說,天氣原因造成的短缺再次給中國對煤炭的過度依賴敲響了警鐘。(《華爾街日報》二月二十二日:凍災給中國過度依賴煤炭敲響警鐘。)

(註:資料來源於民主中國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